给“副业”正名/刘姥姥的孙女儿(中国)


“副业”之所以被称为“副业”,是因为它是“主要职业以外,附带经营的事业,如农民从事的编席、采集药材等。”这是词典上给的定义。五十年代时,人们理解的也是这样,种植水稻的农民伯伯顺便养养鸡鸭、种种自留地上的蔬菜瓜果,吃不完就去卖掉以补贴家里日常生活需要;在工厂当机械工的工人叔叔,下班以后,在马路边拿着榔头、钳子、锉刀等小工具帮助过路的骑车人修修自行车,赚个小钱,给家里增添一点收入。看上去“副业”与主要职业在同一个行业范围之内,这本来是不伤大雅、对人对己都是有利无害的事情。

但是六十年代“副业”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尾巴,必须随时批判、随地追割。一时间,农民的家里不准有鸡鸭,城镇市场不准有自由贸易的小商小贩。无论是农民、工人及其他搞副业收入的兄弟姐妹皆惊慌失措、惶惶不可终日。大约延时二十多年,几乎没有了“副业”。当时想,也许“副业”这个词以后要消亡了。

幸好世间终有“柳暗花明”。人,本来是有思想、有创造,在精神、物质上都有追求、有欲望的高级动物。除了不影响主要职业外,另谋一番副业,充盈精神和物质的匮乏,充分发挥人的才能,这是正常的。

八十年代开始,在“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指导下,给力了经济饥渴人们创业的创新思想。几乎所有的行业开始操起了“副业”,并且给予“副业”二字的内涵以无限的拓展:“主要职业”和“副业”可以是绝然不同、跨界的两个行业,如住宿的饭店和宾馆可以带有旅行社的副业;以旅行社注册的公司可以带有租用酒店房间的房地产业务,以此类推,公司又可以集资房间租用资金,去做理财业务。有的副业的收入远比主要职业工资高得多,作了喧宾夺主的换位,如学校的个别老师,每月周末两天的辅导课收费就盖过了他的月工资;有的“副业”已经没有了“业”的因素,如医院的外科主刀大夫,一天两三台手术下来,口袋里“红包”两三个,被称为“灰色”收入的数目更在五位数以上;更有甚的那些已经被曝光或还没曝光的吃税收的工作人员,毫不费力地,源源不断地会有人把“效益费”、“辛苦费”送到手里,成为他们的“副业”收入。总之,“副业”一词的含义串味了,成了一只杂味俱全、花色各异,甚至失去本义,只追求收入的大钱袋。“副业”一词头上顶了太多的冤假错案了。

应该给“副业”一词甄别平反,正其名,发其力,让真正的“副业”利国利民,利人利己。就个人来说,“副业”是伴随着“主要职业”才产生的事业或业务,没有“主要职业”就没有“副业”。因此,“副业”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是在很好完成“主要职业”以后的业余时间和精力。搞“副业”不能本末倒置。

“副业”是有物质价值的,所以应该有努力去做的“业务”,没有努力、辛劳的收入是不劳而获,就可能是不守规矩的“灰色”收入。“灰色”的收入就有可能给他人带去无奈和困难,违背道德和正义。有的则是不义之财,违反了法纪法规,会受到刑罚的处置,绝对不属于“副业”的范畴。

副业”当然也能转换成为“主要职业”,那是转换职业,已经走出“副业”的范围了。

注:文章确实是昨晚发来的,但当时在进行着读书会,没能够马上处理。事后就忘了,刚刚突然想起,马上发文。

摄影:Clement(马来西亚)

上一日文章链接:
1. 不务正业/练鱼(马来西亚)
2. 每个人都应该参与的副业/徐嘉亮(马来西亚)

五月三十号贴文二之一(稍后可能还有第三篇):不务正业/练鱼(马来西亚)


说起布鲁斯·韦恩(Bruce Wayne)先生,几乎没有多少人知道他是谁。布鲁斯先生可以算是美国最低调的亿万富豪,低调到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公司叫什么名字、经营着怎么样的业务、年营业额是多少?

在这个资讯大爆炸的时代,当一个低调的亿万富豪很难;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比尔·盖茨(Bill Gates)的微软公司,经营着怎么样的一盘生意;又或者马云先生,你也不可能不知道他的阿里巴巴公司,主要业务是什么。

布鲁斯先生的公司不那么著名没关系,倒是他的副业,绝对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见过他的副业装扮的人,都会点头如捣蒜说,这个我知道。

早上在公司忙的焦头烂额的花花公子布鲁斯·韦恩先生,当夜晚降临,就撇下一切约会,穿上一身紧身蝙蝠防弹衣,开着那辆不太舒适的蝙蝠战车,躲在城市的一个不太显眼的角落,等待着警察局点亮那盏不常亮起的蝙蝠探照灯,然后驾着他那辆高科技的蝙蝠车去抓抓小偷,打打怪。

本着想要挽救高登市于水深火热中的蝙蝠侠,最后只能落到对付偷鸡摸狗、训斥三教九流之辈的黑暗骑士… 想想也觉得窝囊。毕竟,小丑同学和者企鹅先生并不是每天都会出来闹事吧。

所以,观众应该都能理解为什么每次探照灯亮起,蝙蝠侠便一脸兴奋,迫不及待地开动那辆蝙蝠车,卯足全力,火力全开的冲出蝙蝠洞,杀敌去也。

这副业,坦白讲,真的不容易呀。

xxxxxx

另一位把副业搞得铃声叮当响的,是彼得·帕克(Peter Parker)同学。

众所周知,彼得同学的正职是学生、课余送送披萨。彼得同学身为青少年,必须上学当个乖学生;送披萨是为了讨生活,因为一位年少力壮的小彼得,总不能老让他的梅婶婶操心他的生活费。

彼得同学的副业,主要是在大楼间摆荡游走,全身用弹性针织布包裹得紧紧的,露出两颗用磨砂玻璃覆盖着的眼睛,靠着他的蜘蛛感应,哪里有罪案哪里去,儆恶惩奸。这点,个人觉得比蝙蝠侠好,至少他能主动出击,不必如蝙蝠侠般,呆在阴暗的角落,痴痴的等探照灯亮起。

总觉得,让彼得先生当个蜘蛛人,绝对是大材小用。

要知道,蜘蛛丝是彼得·帕克同学,独力研发成功的高科技产品,套一句现代的流行语,那是绝对是“高大上的黑科技”。

蜘蛛丝是用特殊化学配方合成,平时是处于液体状态,接触到空气就会变成类似蛛网的物质。从“蛛网发射器”的控制装置射出到自动分解消失,大约能存活两个小时左右,不会造成类似环境污染的困扰。

咱们说说这个蜘蛛丝能有多牛。首先,其韧性极强,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承受一个成年人、一辆卡车、甚至一艘船的重量。而且能在短时间内束缚住那只力大无穷的绿巨人(HULK)。

第二,绝对非常环保的产品。单单研发出能够在两个小时内自动分解的化学合成物,就足够让彼得同学躺着就能赚取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金子银子。各位想象一下,能自动分解的吸管、塑料袋、免洗餐具、快餐店速食品等等的包装物品,市场根本无限大呀!

第三,容易制造、且成本廉宜。彼得同学送外卖所得的薪金,扣除生活费后,剩下的应该不多。彼得同学竟然还能用那些剩下的、不多的金钱,采购制造蜘蛛丝所需的化学原料,并且能在没有什么精密器材辅助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大量制造出一堆几乎用不完的蜘蛛丝。

这个绝对能赚钱!

还有那些什么携带容易啦,等等什么的,咱们就暂时按下不表。且来谈谈蜘蛛丝产品的市场规模。

因为自动分解、一次性和接触空气成型的特性,液态的蜘蛛丝原料,很适合以下两种行业,
1. 医美行业:适用于制造各种手术用、牙医用、美容用与个人卫生用品等等不同类别的医药用物品。
2. 餐饮业:适合制造成各类厨师用、服务员用的个人卫生用具,如面罩、口罩和手套。还可制造成各种免洗餐具、外带包装、擦拭用品等各类一次性用品。

所以,彼得同学应该马上去申请蜘蛛丝的专利,然后众筹集资,把产品做出来去卖钱,用所赚的钱,大面积的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如此这般,比起蜘蛛人单打独斗打坏人、救一两个好人,较实际吧?

摄影:Clement(马来西亚)

上一日文章链接:何来副业?/江扬(中国)

五月三十号贴文二之二(稍后可能还有第三篇):每个人都应该参与的副业/徐嘉亮(马来西亚)


副业,顾名思义,就是因为正职的收入不够,所以得找一个副业来挣钱。各位,如果有一个副业能够在你参与一段时间后,能够自己钱生钱,每年都能给你稳定的收入,甚至能让你提早达到财务自由,不知您是否愿意用您的时间和金钱去学习呢?这个副业,就是小弟今天要在这里分享的。相信有些读者已猜到今天的主题是——投资股市。

首先,小弟要澄清,投资股市并不是一种赌博。故此,千万别用您的血汗钱,在毫无头绪及知识的前提下,到现今疯狂超高的股市里“提款”。切记,快钱的斩获是会让一个人上瘾的,而且赌博的快感甚至有一天会让你债台高筑,倾家荡产!以下的分享,只是小弟的个人投资心得,希望大家能从中获益。

投资股市真正的意义在于当升斗小民,缺乏资金、知识或是时间做生意;上市的好公司就成为了让我们实现当上老板梦想的途径。因此,买股票,重要的是公司的基本面,而不是股价的浮动。一间优良基本面的公司股价,会随着公司的营业利润增加而稳健升高。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谈谈要如何学习投资。首先,我们必须拥有一个健康的思维。要知道,投资股市的大忌是盲目跟风,想不劳而获以及无目标性的贪心。有鉴于此,第一样要学习的功课就是买一些基本面大师所著的书籍,老老实实地学习什么是股市投资。(在此,向大家介绍两本由冯时能先生所著的《30年投资心得》及 《冷眼投资正道》)

第二,我们当然得储蓄资金。许多人会说,钱已不够用,怎样还能存钱呢?钱,有时它像海绵里的水,要挤还是挤得出来的。首先,大量减少,甚至不再进行得花钱消费的娱乐性活动或买一些奢侈品。然后,养成先存钱,后花费的习惯。另一方面,认真地在正职上付出。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您的用心与付出,老板又怎会不加你的薪资,不升你的职位呢?

第三,在投资的初期,必须用少于您五个百分比的资金,练习投资三年。或许会有人问,为什么要浪费时间,甚至是机会呢?切记,股市中所获得的经验及如何调适心情是千金也买不到的。每个投资者都会有亏钱及赚钱的时候,特别是投资初期亏钱的失落及赚钱后得意忘形会严重地影响一个人的投资判断。如果您投入的资金并不多,那么相对地,您亏的只是时间;而小赚钱后也不会让你染上自封“股神”的致命伤!

要如何投资呢?小弟总结了两个重点。起先,我们必须找到优良的基本面,未来的五年,十年又会稳健成长的好公司。我们可以从一个行业的未来,公司的ROE(股本回酬),以及公司未来的现金流来做出判断。

第二,找到好的公司后,我们就得用适宜的价格购买它。为什么不是廉宜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一间好的公司并不会贱价卖给你。所以,股市大崩盘的时候,才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公司的价值折价了呢?我们可以从公司过往的平均十年本益比(PER)或是账面价值(PB)来做出比较。记得,过去的数据只是一个参考数字,大家必须计算公司未来的赚益来做出比较。当然,如果公司管理层每年派稳定性的,且高于银行定期存款利息的股息;那么这间公司或许就是那只“会生金蛋的鹅”?这一切的数字及资料,我们都能从公司过去的财政季报及年报中获得。(大家可以在以下的网站找到一些有用的公司数据 – https://www.bursamalaysia.com 及https://klse.i3investor.com)

总而言之,以上的分享,只是小弟的纸上谈兵。如果您要成为一位成功的投资者,自身的不断学习及股市实战经验,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条件。今天我们所做的努力及准备,必定会在未来回馈我们丰收的硕果。

摄影:Nick Wu(台湾)

上一日文章链接:何来副业?/江扬(中国)

何来副业?/江扬(中国)


所谓主业,大约是人一生所耗费时间最多,成效最大的职业。大多数人一生能致力于同一事业,孜孜不倦,略有小成,则为幸事。生死无常,学问无边,能在一亩田地,耕耘一生,已然不易。

然则副业因何而来?一曰为钱。兢兢业业殚精竭虑的付出换不来足以开支的日常,那么开辟一个额外的经济通道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选项。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闷声发大财”盛行的中国大陆是屡见不鲜的社会现象。一方面是社会管制枷锁初开,各种自由经济诱惑接踵而至;另一方面则是主业机构改革滞后,薪酬涨幅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诸如公务员下海,大学老师搞副业——曾几何时司空见惯。在不影响社会公平的大前提下这个现象无可厚非。然而,如果一个社会中主流工作无法保障专业人士可以仅凭自身主业就可以获得体面的收入与生活,而不得不求助于各种副业收入来源,那么只能说是这个社会的分配制度发生了问题。反过来,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有能力保障专业人士对其工作全心投入,而没有后顾之忧。只有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工作全力以赴,才是给予人希望的社会,全社会的运作效率也才能最大化。

如果不为稻梁谋,那么,副业也可能源自入错行后的人生另一种选项。比如《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在写作此书时仍然是一名国营电厂的职工。他当年笔耕不辍恐怕并非惦记着这些文字的稿费,而是个人兴趣使然。既然工作清闲,有余暇追求自己职业之外的兴趣,何乐而不为?直到他写作有成之际,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辞去原先的主业,做起专职作家。也就是说,如果是为了某种兴趣而从事的副业,那么只要兴趣在此,则副业迟早转为主业。原先的主业要么不再,要么化身为副业。毕竟比起你所获得的薪水,你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更有资格成为你的主业衡量的标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并不执念于单一的职业追求,而寻求多样化的职业并存。比如以严肃著称的学术圈里,自二十世纪以来就一直以学者是否应该接近大众媒体分为两派。传统一派认为学人自应专心治学,不应分心他事;另一派则自萨特、福柯开始认为学人更要借助现代传播手段以传播自己的思想,扩大学术的影响力。而这些接近媒体的学者自然就多了一个传媒人的副业。实际上,即便是传统的一心治学的学者们,也并非心无二用。几乎所有的这些学人都会开门授课,传道解惑。那么,在课堂上授课,与在大众媒体上授课,又有多少本质区别呢?授课与研究的二者平衡,并不总能如人们所愿那般互相促进。再者,即便是一心一意地思想产出,仍然存在着以赛亚·伯林所划分的刺猬与狐狸两种人生:“刺猬之道,一以贯之;狐狸狡诈,却性喜多方”。按伯林的分法,卢梭、马克思等坐穿冷板凳的固然让人尊崇,多点出击的维科、赫尔岑等人也一样可贵。反而,多样产出,才是多元自由主义,更有对抗一元主义专制的意味。因此,对于狐狸们来说,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副业?我心在哪儿,哪儿就是主业。

摄影:李嘉永(台湾)

上一日文章链接:副业何时开始?/陈保伶(马来西亚)

副业何时开始?/陈保伶(马来西亚)


有人说人生中不应该只做一个工作,应该在本行外培养个兴趣,花点心思和研究。这兴趣或许可变成个副业,副业若有了点成绩或许有机会成为正业。听起来有点道理,挺有意思。

我绝对认同人必须要有自己的兴趣,总不能朝九晚五上班下班,然后像丧尸一样的对着电视机或手机,闭眼睡觉醒来又重复同样的东西。阅读、种花、电子、烹饪、修理、运动、美容、养宠物等,总有一个是兴趣。我身边也有一些朋友喜欢烘焙,平时都会给同事下订单,卖点曲奇饼干来赚些零用钱,过年过节时赚更多。也有几位朋友喜欢健身,下班了都会到健身室去教课。虽然副业不比正业赚得多,但他们都很开心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总之副业没耽误正业的运作就行了。

至于副业是否能发展为正业,或许可以,但自己必须清楚副业的发展潜能,不能轻易把正业辞了直接把副业转当正业。在未做此决定时,应该先了解自己的经济状况,问问自己如果未来的六个月里都是零收入,自己还能生存吗?

以目前的经济情况而言,能有份正业应该算是件庆幸的事。许多人并不是在这个时候找副业,而是挣扎着找正业。也有一些人不幸的遭减薪,也不知道接下来如何去应付生活的财务负担。

在这恶劣的环境下,如果目前的工资满足不了你的生活需求,那你就可以考虑做一个副业了。至于该做什么副业,总之不是伤天害理,违背良心的事,能养活自己和家人的就行!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上一日文章链接:援交/何奚(马来西亚)

援交/何奚(马来西亚)


在赌场附近,发现一个落单的女郎,我走上前去搭讪。

“小姐,一个人吗?”

“是啊!”

“要找个朋友陪吗?”

“好啊!五百令吉!”

“哈哈哈!你真幽默!五十怎么样?”

“五十?滚开!你当我这么廉价?”

“不敢!不敢!小姐,你误会了。我不是来买的,我是来卖的。”

“你?滚!”

我继续寻找猎物……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前一日文章链接:副业的难处/周嘉惠(马来西亚)

副业的难处/周嘉惠(马来西亚)


对一般普罗大众而言,为了养家糊口我们都有一份职业,有时候为了金钱、兴趣,或者使命的缘故,也可能挤出时间精力去经营另一份或多份副业。特别在这人人追求“自我实现”的现代社会,即便自己生性淡泊,只怕也难免遭人讥为不求上进,最终被逼上梁山,更何况不满现实本是今天的常态,而副业可能正是圆梦的手段,所以这年头有副业实在很正常。

一天就24小时,这是没得商量的现实。我们的精力有限,我们对家庭、朋友等也有起码的义务与责任,这也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因此,这也意味着,不论是为了成就大我还是小我的理想,经营副业就必然需要牺牲某些个人时间、精力、一些可能的义务、责任,或者付出一些其他什么代价。这都是所谓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一个重视“大我”的人,势必对“小我”有所亏欠。反之亦然。大我指距离自己比较远的人事物,譬如国家大事、社会公益、事业等等;小我则指身边的人事物,越贴身越小我,譬如亲戚、家人、个人健康等就是小我的成像景深。小我、大我虽然并非水火不容,但要照顾得面面俱到却是谈何容易?美国电影中经常可见父亲为了工作忘记出席孩子的演出之类的画面,成功事业的代价就是孩子的落寞表情;或者白居易骂的“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人家可是忠孝两难全啊!兼顾两头不是不可能,但恐怕知易行难,甚至是知难行更难。

话说我认识一位尽心尽力献身教育数十年的朋友,平时既受学生尊敬,也受教育界同侪尊重,到头来辛辛苦苦供出国留学回来的女儿,在家里却以指着他鼻子的方式与之“交流”:“说!你有什么话快说!”这不得不让我想起初中时学的一句课文:“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清·刘蓉:《习惯说》)儒家思想在这一方面还是很有道理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凡事一步一步来,跑得太快恐怕就要顾此失彼了。

副业可以只是玩票性质,发现不好玩了大不了拉倒。当然也可以认真看待副业,希望最后能够成就某些理想,不论那理想是落在金钱、兴趣,还是使命方面。经营副业时,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求平衡点是一个关键,在大我和小我之间摸索平衡点是另一个关键,关键的意思就是这笔账迟早要清算,别存侥幸心理。你可以希望成就理想,但不能够不顾现实,夸父追日的故事就是对这种情况的提醒。只顾现实放弃理想,则生活迟早过成一条咸鱼般毫无指望。如果纯粹为了完成大我放弃小我,则最好在寻梦路上早早阵亡,因为完成大我后你终究还要回归小我,就像范蠡功成身退泛舟而去,褪去过去的荣华富贵,接着可能就是面对被指着鼻子问话的窘境,或千疮百孔的健康问题。至于只顾小我放弃大我者,人家苦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你无心杀贼,也不想回天,就这么活着,量量血糖、量量血压度日;你自甘平凡,好好照顾自己的健康,有余力时再“顺便”照顾一下家人,其实认真经营副业并不存在于你的人生计划之中,世界与你关系不大,你也没有什么未竟的理想。

举极端的例子是为了放大画面,方便观察问题所在,并没有讥讽的意思。毕竟,生命都是个人选择,要怎么选择就得付出相应的代价,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副业的问题如此,正业的问题也相去不远,生命本身的问题难道又有什么不一样吗?

经营副业是为了赚取额外的收获,但它是有代价的。除了一般以为的时间精力,还需要以整个生活或生命的层面来衡量代价,而且别心急,凡事一步一步来。否则,你要不是得不偿失,要不是一事无成,所谓副业,只是在消磨时间而已。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前一日文章链接:副业/韦媄嫙(马来西亚)

副业/韦媄嫙(马来西亚)

ozedf_vivid


说起来,在我过去的大半生涯里还真有过不少的副业。就从我十三岁的第一份副业说起吧!当时碰上一年一度的年尾学校假期,机缘巧合下二姐辗转介绍我去了一家当时规模算蛮大的百货公司的运动装部门做兼职销售员。记得在我上早班的某一天遇上有趣的一件事: 有一天早到了百货公司,我就坐在百货公司前的巴士车站内等公司开业,当时同样在车站内等候巴士的一位老奶奶就看我年纪还小,竟然叫我回家,不要乱在这里溜达。可见当时我的外型应该是非常的嫩小单纯吧!

第二份副业就是中学毕业后,在去台湾留学前的空档时间,想打份工赚些钱来补贴进修英文,就这样跑去了当服装销售员。这回不一样的是去了高档的百货公司,酬劳比几年前的高很多,而且也不再有路人甲叫我回家不要到处溜达了。

直到台湾留学,同样以学生身份兼职了好几分的工读,有餐厅招待员、图书管理员,还有暑假去工厂当制造工人、留学中心当书记等等。

留学回来后,开始真正全职做保险代理员。但在这“全职”代理员开始的那几年,还同时在网上拓展销售事业。直到结婚生子,除了当“全职”的保险代理员,也同时兼起了家庭主妇的副业。如今遇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关系,更不知不觉中成为孩子的家庭老师,每天不但要料理家务,还要定时监督孩子上网课、做功课。在孩子课余时间,自己也得上网课听讲座学习迎合新趋势的网络工作时代。

所以我说啊,“副业”这两个字眼在我这大半生以来都不曾缺席过,经常徘徊在我左右呢!

摄影:黄艺畅(中国)

前一日文章链接:业余者精神/紫色水晶狗(马来西亚)

业余者精神/紫色水晶狗(马来西亚)


提到“副业”通常给人一种业余,或者不专业的印象。然而,这种印象不尽然是对的,业余者更不代表就一定是不好的。

许多刻板印象都起源于“专业”。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大家对理工生和文科生的印象。仿佛理工生天生只会数理,做任何事都一板一眼,文科生则必定擅长写文章,生性浪漫,而且会区分chi和ci的发音。但是大家从生活经验中应该早都认识到其实刻板印象往往和现实不符,就不知为何刻板印象还是偏偏一直保有生存空间?

譬如《学文集》主编在工科、文科的文凭各拿了两张,你又该怎么归类这种人?不容易吧?从小就有一种观念,人一时一地的行为不应该作为将其永久归类的基础,三岁定八十的说法我是无法苟同的。我相信人只要活着,将来就有各种可能。所以,分类有时候本来就不必要。

业余者不为专业训练所束缚,更不受传统教条所绑架,相关知识当然还是很重要,但自学总是可行的。实际上,专业者也无法担保其专业知识能够长期保鲜,譬如我国现任卫生部长是医生,但他老兄就曾经在电视上闹出喝热水杀新冠病毒的笑话。万一哪天生病,而身边只有这位专业者和一台电脑,你会去求助于如此专业者?还是宁可直接问Google意见?

业余者可贵之处在于其发自内心的精神、热情、良知,如果再加上一定的相关知识,难道表现会输给专业者?真的不见得啊!业余者追求的不仅仅是满足客户要求,而是经常挑战教条;不问大家怎么做,而是追问为什么要那样做?

试问在离校多年后,你记得的是那永远一板一眼、字正腔圆的专业老师?还是那经常不按牌理出牌,却也始终完成任务的临时教师?

业余者精神是否完全不可取?答案应该很明显。

摄影:Nick Wu(台湾)

前一日文章链接:https://xuewenji-my.net/2020/05/22/%e5%89%af%e4%b8%9a%e4%bd%95%e5%85%b6%e5%a4%9a-%e5%b0%8f%e7%8c%aa%ef%bc%88%e9%a9%ac%e6%9d%a5%e8%a5%bf%e4%ba%9a%ef%bc%89/

副业何其多/小猪(马来西亚)


在某位亲戚的丧礼,碰见一位不常见面的亲戚A。A问起我的父母亲怎样啦?身体好吗?好一番嘘寒问暖。聊开来,A向我拿我的电话号码。我不以为然,就把我的号码给他了。反正那么久才会见一次面的关系,谁又会真的在丧礼后,特地约见面呢?

隔了一个星期,A果真传短讯给我,问我最近怎样啦?各位,通常收到这种讯息,稍微有点社会经验的,第一个反应自然是暗暗问自己,你要卖我直销呢,还是卖保险?不管怎样,基于亲戚关系,而且他还是我的长辈,我只有礼貌的回应。然后他就问我,最近在吃什么保健品呢? 他最近在研究着营养学,吃着某牌子的保健品,打算要参加一个“营养食疗讲座”,问我要不要一起参加? 我这人没什么厉害,最厉害的是拒绝别人。所以,我拒绝了。之后他还偶尔传短讯来,邀我参加各式各样的讲座会,但是我都没有再回应了。

不久,他又传短讯来。不过这次不是卖传销啦,而是农历新年要到了,要买肉干年饼之类的,都可以找他!我又再一次发挥我所长,不回应(等于拒绝咯)。接着,再次收到他的短讯,这次是卖汽车保险!而且摆明反正都要跟别人买,为什么不跟他买呢?我做人有始有终,一概不回应。

这个年头,日子难过,很多人都有副业。像以上我的亲戚,有正职再加上几个副业的,我相信为数不少。只要你有本事,你要身兼多职,没有人可以管你。我就有朋友,是保险从业员,也兼职介绍写遗嘱,然后也卖水机,再插上一脚卖房子……,每一行好像都有一点成绩(收入),但是单单靠一行,可没办法维持生计。这很像俗语说的“周身刀,没把利”(全身都是刀,但是没有一把是尖锐的)。我的想法是,不管是正职还是副业,也都应该“专业”。可谁又可以做到“专业”于诸多行业呢?

我依然坚持,把生意交给专业的人。身兼多职的人,我是不卖帐的。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前一日文章链接:拣垃圾为副业的渔夫/廖天才(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