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贱婚姻/刘明星(马来西亚)

以我一介草民,写贵族婚姻,当然是格格不入的。然而所谓贵贱,本来就不是小草和大树的攀比,虽然其一可以践踏,其一能够攀爬。所以,聊聊政治婚姻,还是虽不中亦不远的。

从何说起呢?也许是汉家天子的和亲策略,比如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两千年其实不久远,可是把外族的暴行写成和亲政策的后果毕竟不对。这抢亲算不算我们如今要说的婚姻是一回事,怕也瓜葛太多而纠缠不清了。对于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读者,我也不必多做交代,这是一个真象在股掌之间的互联网时代,甚至是可以问人工智慧有关如何造就一门美满幸福的婚姻的时代。

那把地域背景放到汉丽宝又如何呢?马六甲苏丹迎娶的汉公主恐怕是一个文学杜撰吧?史书端看谁家的史书,那明史与列王传记既然契合不上公主身份,就权作一桩想象中的美好佳话又有何妨。

那又说说抗荷兰殖民者的朱月婷吧。不,她不姓朱,这是个汉化的译名。现代印尼拼音是Cut Nyak Din,我也不清楚她的名字是单一个Din,反正Cut Nyak更多的是一种身份头衔。至于荷兰人的拼写,是Tjoet Nya’ Dhien。根据资料,她有两段婚姻,丈夫都是赫赫有名的武将。她的故事,我也一样不多做讲解,那岂是一篇文章能交待清楚的。

说说奥斯曼帝国柔佛马来亚至马来西亚的奇女子鲁家雅吧?我实在犯不着去惹这茬,说不好,可不止是个文学杜撰就可以轻易打发的。姑且故作高深一回。这反正还是可以从各种蛛丝马迹拼凑的。

推到我们今天的商贾之间的名媛婚姻,或者政客后裔的,这爱挖掘花边新闻的小报难道我们还缺乏吗?就不必赘言吧!

至于平凡人的柴米油盐互相斗气之类的,既然平凡,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大书特书的。这些话看着有点令人丧气。不过,我们身为人,难道说还无法生活自理?

  •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 主题:婚姻
  • 上一篇文章链接:欠我的太太/公羊(马来西亚)

原子核子/#刘明星(马来西亚)

这个月的主题“原生家庭”出处大概还是引自现代心理学概念的吧?本来考虑着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里的“家族相似”论入手,谈谈这位维也纳巨富后裔的不幸家庭,但刚才又听了另一位哥本哈根富商后人基尔凯郭尔的家族受诅咒故事,恍恍惚惚的又回忆起我的哲学启蒙老师说过德国黑森林海德格尔鲜有描述家庭关系的论述。其实,海德格尔不是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吗?但也许这个家,只是翻译的微妙差异,是寓所的变形。

也不耐烦去刨根问底看希腊罗马对家庭生活的书写了,其实,就佛陀青年出家一事,不也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成就不同生活方式吗?

之所以想说维特根斯坦,还有“私人语言”论的考虑,匣子里的甲虫之类的,追查私人与公众的界限等等。所谓的原生,会不会每个过着不同生活的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见解差异?英文用original表示,那原生就不能说是精准的一对一译词吧?或者说这“生”已经不言而喻?

家庭作为社会单位可以说是高阶多细胞动植物共有的现象吗?除了人之外,其他诸如猿猴麋鹿等等哺乳动物,誉为有反哺之义的飞禽,它们的家庭生活很难从人类心理学作对应。虽然我相信猫狗的原生家庭对它们的成年生活有同样不可磨灭的重大影响,但对猫狗心理学这样怪异的组合恐怕很难获得人类大量投入去做细致调查的,这样的揣测就姑且存疑好了。

前文当然是故意引用外族来划分的,但我不明确在这里标出,恐怕会被认作媚外的慕洋犬。

我当然也读《颜氏家训》、《朱子语类》的。至于《马来纪年》、《杭•杜阿传奇》算不算“外族”,这就请由读者们自行定夺了。

题目怎么与核子搭上了?这原子起码与原生还有一个字相同,那个核子八杆子打不着呢!可是我们受过现代科学洗礼的,当然不多不少听过什么原子笔核子弹之类的名词的,这些翻译词背后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基因学盛行的时代,我们再说种姓好像有点落伍。其实不然。这北橘南桔,不过是地理上的差别也能有诸多的不同发展,“将相宁有种乎?”革命先驱陈胜如此号召群众造反。

谈古琴/刘明星(马来西亚)

去年在家呆久了,兴起学琴的念头,于是简单查询一下懂行的朋友,向在甲洞设不动学堂的黄德欣老师购入一床古琴学习。

黄德欣老师介绍了四位他认为可以从网上的视频观摩学艺的大师级人物,分别是龚一、戴晓莲、赵家珍、李凤云。于是此后的一年多,就隔着屏幕听了不少理论知识,也随着左右手的各种指法,比如右手食指的勾挑,中指抹剔,名指打摘,拇指劈托,左手按弦的吟猱绰注等等。也就能弹拨数声,姑且照谱来一曲开指的《仙翁操》。那记录古琴曲的减字谱是指法谱,加上现代琴家打谱辅以五线谱或简谱的节奏形态,叮叮咚咚的以散音按音泛音三种方式交替,足以自娱了。

一年下来,还从各网站下载了不少古琴谱,从明清时期的线装书到现代编辑的都有,这里面还属龚一的《古琴演奏法》和《古琴新谱》最合我意。按图索骥,跟着龚大师的经验之谈,陆陆续续的从他编写的练习曲慢慢进阶。此外,顾梅羹的《琴学备要》也辑录了许多指法的传统名称。

除了最初的练习曲和《仙翁操》,接着也学了《秋风词》、《关山月》、《阳关三叠》、《醉渔唱晚》、《忆故人》等等曲目。当然,仅就一年时间,这抚琴的技艺还是很稚嫩的,也就是对烦躁的生活一种陶冶情操的方法吧?

自2003年11月古琴艺术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起,这古琴艺术的蓬勃发展是不在话下。既然是遗产,那也就不能少了继承。前不久听上海自得琴社的社员网上分享心得,那也是对近来这门技艺的发展有另一层面的认识。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阮籍、嵇康那时弹的七弦与后来的古琴看来形态是十分接近的,遥想建安风骨,这乱世的琴声袅袅,即使不算绕樑三日,也是悠悠扬扬的。君子无故不撤琴瑟,此事有因也。

隐退/刘明星(马来西亚)

用汉语拼音输入法按入,手机有两个同音词组,隐退和引退。选用前者作题目倒不是对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有多大的感受,只是隐藏好像比吸引更好发挥,就用了默认排更前的。

也并非说退休是什么不好说的,反正人总有躺下的时候,不必非要等到某年某月的名正言顺不可。虽然如此,因为对印象信心不足,还是针对相关的网上资料查了一下。果不其然,印象中的德意志铁血总理奥拓俾斯麦虽然与退休金制度的关系密切,但他提到的年龄是古稀之年,和记忆中的有落差。

也瞄了眼关于中国古代的县车致仕,巧了,《礼记.曲礼上》有“大夫七十而致仕”,这当官到七十还是很早就有定制的。不过,大夫当然是属于高端职业,一般人干活为温饱就不一定非得在七十岁时强迫退休。

这退休金和退休的并进毕竟是十九世纪末才逐渐流行,可没听过在那之间有国家义务养老的。当然,某些特例还是会有的,假公济私的行当不少呢。

隐退和退休有所不同。隐这字很容易和藏匿联系起来,其实不必。比如庄子内篇《齐物论》的“隐几而坐”是倚靠的意思,这么说来,把隐退解释成有所凭据的退去是可以的。把隐退颠倒为退隐,退下去后有凭据,不也很好吗?

引退则不太能作同样的解释。这引不太好理解,引诱什么的,看起来有点寒碜。引蛇出洞固然也有点阴谋,但至少引人入胜的意思是敞亮的。所以,引退也不比隐退糟糕。

但士大夫对隐逸的田园生活是比较向往的吧?不然五柳先生陶渊明那些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也太经不起考验了。有没有退休金,难道是不重要的吗?

  • 摄影:李嘉永(台湾)
  • 主题:退休
  • 上一篇文章链接:退休?想得美!/周丽雯(澳洲)

刻板/刘明星(马来西亚)

追溯起来,刻板印象一词的源头大概不出西文stereotype之外吧?可是这西文能确定是英文吗?恐怕未必。毕竟,再往上溯源,还有法语、拉丁语,乃至希腊语都是类似的模版,而这些“西方语文”,在稍早期都曾漂洋过海或横跨大陆,和“东方语文”比如原始印欧语打交道的痕迹仍然清晰。至少这st-是与站立相关意义词组的根本是板上钉钉的。

当然,大量活字印刷毕竟是比一块块版样刻印晚近的现象。雕版印刷工艺几经辗转自不能一言蔽之;印刷术在传播文字的功能上贡献也自然不能抹杀,可是印刷和刻板的关系已经几乎没人去深究了。另一方面,西文的stereo除了本来的立体含义,所引出的指向刻板也是人类知道拓印后才成为可能的。用stereo来指涉刻板,在文献考察上,最迟也距今超过两百年的。然而,再度延伸出的刻板印象一层含义则要更晚期。成了印象,不多不少会有心理学上的范围所及的。

于是,我们从中看到历时变化下的词语会有不同的面向。在数字化时代,印刷与刻板几乎要断绝关系了,文字的载体既然超过了绵帛纸张,到了半导体数据,我们理解的刻板当然也不能同日而语了。

既然刻板印象已经超过了本来的刻板含义,我们语言中特有的抽象功能自然会找到更主流的归宿。但是刻板印象的本来面目如果不层层挖掘,也许就会仅限于现代词典中的描述了。毕竟,收集含义是复杂的工作,而且所有的百科全书也不见得容纳下一切词语含义的组合。

虽然人脑的复杂程度还在探索的过程,但我们使用时还是不免要简化到可以理解的程度,所以,刻板印象作为简化之后的某些特点,也就顺理成章了。这样说有点贬低智慧的能力,可是生也有涯,人活着总要摸着边际才有知道的契机。

姑且容许刻板印象帮助记忆吧,但是切莫以为它就是真实的情况。

  • 摄影:李嘉永(台湾)
  • 主题:刻板印象
  • 上一篇文章链接:刻板印象/宫天闹(马来西亚)

平凡的生活/刘明星(马来西亚)

日子过得淡漠,半点水也不见得会溢出心头,那是不是平凡到了极致,以致趋同于理想平衡状态,再不会泛起涟漪的心如止水?我想,《庄子·齐物论》里的心如死灰大概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然而,那大概绝不平凡吧?南郭子綦说起的天籁,“怒者其谁也邪”又岂是常用的“天籁之音”能搭上的。

可是,那种形如槁木的寓言,毕竟是杜撰的比喻吧?又或许如今的我们对那种绝对幸福的感受已经失去觉体,再也不能看到绝对灰心作为高人境界有什么好处了。也难说,也许只是我的个人感觉,这世上无奇不有,不平凡的人说不定多的是呢!

想来凡人也并非褒义词。宝岛歌手李宗盛不是唱过“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吗?可是我的世界难道不是凡间,我面对的难道是人间仙境吗?放眼望去,灯光灿烂的城市遮挡了漫天的星空,说是仙境,怕是自欺欺人的罢。凡人在凡间,天经地义,半点不含糊。

仙人的概念,我翻《道德经》没遇到,所谓的仙风道骨,也许是道家人士给自家戴的高帽?当然不能用老子五千言给道家作概括,这黄老之术,还要从炎帝黄帝的故事开头哩。可是,我怎么看,都看不到归隐山林就是修仙的青云梯。这当然是我个人的局限,我自己甘于平凡,可怨不得别人呢。

我也不会仿效魏晋各风骨来服用五石散,妄想从迷幻物质暂时进入追龙状态,那欲仙欲死的境界,不必药物刺激,也能从他处得来。但是,短暂的天外飞仙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在梦里,谁又不能是具备任何超能力的天仙?

然而,平凡自有平凡的妙处。不必仰望藐姑射之山来想象乘云气御飞龙游乎四海,用意志来获得胜利,也许是周树人先生笔下的阿Q最自鸣得意的平凡人消遣了。

脚踏实地也不是坏事。否则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终究免不了要失望的。譬如涅槃,那又岂是随便坐在树下冥想就可以去到的大彻大悟?要从芸芸众生中得到真谛,一星半点的歪念,足以破坏一生的修行。

至于为什么有玉兔捣药,有月上广寒宫的人在,不必多疑,是拿来过过臆想乐子瘾的故事。

《关于正义》末章节译/哈兹曼.巴哈隆著,刘明星译

在马来文哲学层面讨论正义的匮乏下,我希望此书得以激发并丰富这论述。本书当然不是终极答案,而只是列出有关讨论的一些回答。有关正义的辩论(有必要)时常进行,而且在地球上仍有理性生物时不会结束。甚至即使有一天咱们不再住在地球上(也许是因为污染过于严重导致地球毁灭了),关于正义的讨论还会继续。

正如电影《雪国列车》(2013)呈现的,贫富差距会永远存在,因为在历史上人类以掌握资源的一方,及劳作于资源上的一方来推动进行。差别在于如何掌握资源以及在资源上劳作的方式,当然也包括了参与的人们。这就是人类从封建主义走向资本主义的简化描述。基于咱们现在活在资本主义社会,所以了解此种转化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该过程发生了什么,如何发生,以及什么变化了。

在整理了脉络后,咱们浏览了近现代思想家整理他们认为最公正的社会概念。他们以他们假设的概念建立理论,并且各自达至结论。接着,咱们也看了二战后的各大理论,也就是罗尔斯(Rawls),诺基克(Nozick),瓦尔泽(Walzer),森(Sen)的理论。这些理论很重要,它们是起点,也是咱们得以推动当代正义理论的方法。我之所以集中在此四人是因为他们的理论是从当代社会的假设而出发的,那正是咱们理解且深化咱们的社会对正义的要求。当然,他们的理论并非无瑕可击,且需要后来者承担。没有任何完美的理论,但至少那是咱们开始思考的基础。从各种咱们可以把握和同意的概念开始,咱们能够建立更好的新社会’正义’理想。

政治哲学的任务是指出已经提出的种种理论的弱点,以改善咱们理解正义的方法。有史以来那就是思想家哲学家的任务,而不会止于这里。当所有人都认为没有完美的掌握,那其实是哲学知识引人入胜之处。这个对不完美的承认,接着就会打开各种之前没考虑到的新询问空间。那就是此书的目的,它不求完美,而只是起点,以便之后思考工作可以建立起来,并辩解,扩展,特别是有关正义的问题。

在最后,任何地方的人文危机都是全人类的危机,是咱们所有人都有责任去思考,行动起来,建设更加公正的世界。不管是要从先验理论的罗尔斯或诺基克,多元价值的瓦尔泽,或者确认不公平之处然后推演出最好预防方案的森,来开始理性思辨工作,咱们都有责任。这世界一直对弱者不公正的事实,必须成为咱们对那些不公正的内在问题的滥觞。无论如何,这是咱们共享的世界,所以无人拥有那危机的独揽权。

https://www.gerakbudaya.com/perihal-keadilan-tinjauan-wacana-keadilan-moden

好好色恶恶臭/刘明星(马来西亚)

诚其意,勿自欺。很白话的看,似乎也并不陌生,两千多年前的话,有些现在看来还是不觉得过时。

但,距离了二十多个世纪,还能确保我们是以同样眼光去理解那时的氛围环境吗?而且,四书之一《大学》的<释诚意>这一部分,“自谦”这个词组是有点吃不准夫子的意思的吧?朱熹朱夫子给的线索是谦应该作为慊,读音是苦劫反。这苦劫反我们也不能以普通话的汉语拼音去反切了。(有关反切,是读古书常见的标音方法,取首字的声母,尾字的韵母合成一声。)

那么,“此之谓自谦”有比较好明白吗?去翻翻字书,或字典,这慊也好几种解释和读音。什么快意、满足的;大概普通话念qie音是对的吧?

再引正文:“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慎其独也!”

叠字的恶恶和好好,前者是动词,念第四声,朱子没给叠字的第二个字给读音,大概照一般的读音就是了。而恶臭,也许读exiu会比较顺耳,也就是说读作嗅,气味的意思。好色却别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虽然也可以戴有色眼镜看,但其意思是超过色情的。大概可以用比较流行的色即是空那种五蕴之一的感觉来理解。

慎独,应该算是君子的标准了。独处时谨慎行事,别没别人看见就胡作非为。

不长的《大学》章句,说好懂也好懂,修齐治平的,谁没看过几句呢?不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奉行。”这古板的儒学,其实不朽。

  • 摄影:Clement(马来西亚)
  • 主题:自欺
  • 上一篇文章链接:没法子了?(Apa boleh buat?)/山三(马来西亚)

代替/刘明星(马来西亚)

“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

一般情况下我们说的代沟就是世代之间的鸿沟,然而,“我们今日形容两个人对某件事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也可以用“鸿沟”来表达。”

“鸿沟,连接济水和颍水,水流方向为从北往南。由于济水是黄河的一支分流,颍水又是最终流入淮河的,因此鸿沟实际上是沟通黄河与淮河两大河流的一条运河。”

“秦汉之交,项羽和刘邦划鸿沟为界,中分天下,达成楚河汉界的休战协议的。”

(以上引文取自搜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看看。)

看来,代沟里沟的含义,更多的是用上了界限方面的。

据说起初的一世是三十年,世的字形就有卅的态势。后来避讳唐太宗李世民,又以一代来取代一世。

从代表、代理、代工、代孕、代价来看,并没有用了三十的世含义,较多有更迭交替那方面的。

用三十,大多以代代传承的传统来衔接,也就父子母女那所谓的平均年龄差距吧。

从各种线索来看,代沟一词应该是近现代用来翻译社会心理学术语的,原本的术语更加直译大概是代际差距(generational gap),活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精神面貌,能从各方面的体现来作调查。而且,术语背后不言而喻的意思是说这是一个需要消弭的差异。中文翻译词的沟壑也不难理解那层难以穿越的含义。

或许我们很快就会以为界线分明,甚至有跨越不过去的错觉。然而,以河流比喻时间有那么长的历史,逆流而上固然艰难,但顺流而下呢?我们何尝在河的两岸?如若过河桥梁何在?

我们都在历史长河里,宇宙就是时空,无论你想不想沟通,其中的联系,恐怕逃不了那些更替的必然。

由此看来,就不会用断代史来用一朝天子一朝臣来代入,朝代更迭那种代替,一代人与一代人的相互交流也就能够更加坦然面对了。

  • 摄影:林明辉(瑞典)
  • 主题:代沟
  • 上一篇文章链接:时代的印记/山三(马来西亚)

问责任/刘明星(马来西亚)

oznor_vivid

在没经过缜密侦查的情况下随便说说,责任,不就是应该、必须做的事情吗?且慢。应该做?必须做?

查了查责任在大汉字圈的情况,看来韩文、日文、越南文都继承了这个词组,虽然发音都和北京音相去甚远,但是从中还是能看出其间的声律关系。

依照现代汉语二字词的茂盛,责任这个词组的成型大约就是一千年前后。在成型的初期,它的意思也许也与今天熟知的有所区别。

把词组拆开,责、任,两个字都是活力满满的。任务、任命、担任、委任、任劳任怨等等;责备、责难、叱责、苛责、责无旁贷等等。这些组合不尽与责任相通,但其中的关系还是能看出一些头绪的。

责,是债的本字。也由此可见,责任与债务、任务的务必履行。一方的背负没有得到相应的平衡,也就天秤倒向一边。这点,在给予责任和承担责任时,当然还是要以公平公正为基础的。

然而,换去不同语系,比如英语法语德语,波斯语阿拉伯语,马来语淡米尔语印地语,那当然就不是能玩同样的文字游戏的。但是,虽然不同语系,在各自的系统里,自然也都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玩法。可别小觑了这些所谓的游戏,它们可能定义了生命的意义。

如何界定责任是为人处事的态度重要准绳,但是涉及道德层面,往往我们会按照传统,循着教导走安全路线,对于根本原因,是很难索取到实际成果的。

事实上,不同的文化环境会造就不同的道德规范,虽然都是人类,但是龙生九子,这神话故事还是能借鉴其中的奥秘一二。即便不同文化语言,还是能沟通,找出共同概念相处。

无论怎样,生而为人,我们对语文的运用是有责任的。即使不能完全澄明,也不能一塌糊涂。这么问,责任是应该做还是必须做呢?问责,是问谁呢?

  • 摄影:黄艺畅(中国)
  • 主题:责任
  • 上一篇文章链接:完美的责任性/刘姥姥的孙女儿(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