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形式/郑嘉诚(新加坡)

最近办了结婚晚宴,这么巧刚好学文集三月的主题是《婚姻》,那就谈谈对婚姻的看法吧。

有人说,一夫一妻制是到16-18世纪左右才在世界各地慢慢形成的系统,而人类历史上,其实有非常多不一样的婚姻制度,像是大家通过古代贵族、皇室或某些宗教了解到的一夫多妻制、某些地区的一妻多夫制或同性婚姻。关于同性婚姻,看了一些资料后才发现,原来早在1061年就有两位男子在教堂里成婚,甚至再往前推,公元前400多年,在著名的对话录《会饮篇》中,柏拉图也通过苏格拉底的口来谈同性之爱。

所以由此可见,一夫一妻制为主的社会只占据了相对短的历史,人类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处在其他的婚姻形式,根据以前大学就读的“进化心理学”所述,其实人类并非天生适合一夫一妻制,因为男性需要大量“播种”,来确保自己的基因得到延续,而女性十月怀胎后,需要找到相对稳定的对象,来确保自己的后代有人照顾。

甚至在古罗马,政府需要鼓吹一男一女的婚姻来确保有足够的士兵打仗。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需要确保男性不会因为为了争夺妻子,而不断的争抢、互相残害,一夫一妻渐渐成了近代和现今的社会的婚姻模式,但是没有人确保未来还是否会维持现状。

婚姻并没有真正永恒的形式,而是随着社会的演化,随之产生不同的婚姻模式,像是目前在许多地方都还有争议的同性婚姻,其实早在数千年前就已在我们的历史的脉络中留下一笔,几千年下来也并没有产生部分人所担心的导致社会崩溃的情况。而且,Love is Love is Love(编按:2020年美国电影片名)。

当然,关于同性婚姻的探讨真的要展开的话,至少需要几千字,这里只是表示我们人类的婚姻形式一直在变化,并没有所谓绝对的形式,一夫一妻制也不是唯一的真理。但是,对于我和我的娘子的两人世界来说,我是完全、绝对、100%支持一夫一妻的制。(求生欲满满)

*在此推荐几部我个人喜欢,并且能为人生提供不同视角的电影:The Imitation Game, Moonlight, Call Me By Your Name, Brokeback Mountain。

  • 电影海报摘自《维基百科》
  • 主题:婚姻
  • 上一篇文章链接:婚姻这回事/周丽雯(澳洲)

心灵捕手——这不是你的错/郑嘉诚(新加坡)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网上说这出自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但找不到权威的出处。虽然如此,这话还是体现了童年对个人的影响。在我看过所有的电影中,有部电影触动了无数灵魂,也是当年就读心理学本科,学习辅导时,讲师交代观看的《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

拍摄于1997年的《心灵捕手》由格斯·范桑特(Gus Van Sant)导演,马特·戴蒙(Matt Demon)、罗·宾威廉斯(Robin Williams)和本·阿弗莱克(Ben Affleck)领衔主演。电影讲述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的菲尔兹数学奖的得主吉拉德·蓝波教授出了非常难的数学题,却被人轻松破解。机缘巧合下,发现解题者是位年轻但叛逆不羁的清洁工威尔。因为打架滋事,蓝波以“一起解数学题”和“看心理医生”的两个条件帮威尔保释出来。气走了几位心理医生后,威尔在心理学教授西恩的帮助下渐渐放开因童年阴影而建立的心房,开始面对自我,勇于追寻自己要的人际关系、爱情和人生。

剧中威尔是个孤儿,从小经历过养父的虐待并逃跑过,当时养父还让他选择要被皮带或扳手殴打。因为这样的成长背景,他发展出了焦虑矛盾型依附(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Style),想和女友蜜妮及心理学教授西恩保持亲近但是他们想要跟进一步或更关注他的时候,他却反抗甚至将对方推开。他把所有人推开,因为他怕被伤害。

除了无法建立正常的依附关系之外,他也因为悲惨的童年,非常害怕被亲近的人抛下,像是他的女友蜜妮。他把爱他或关心他的人推开,所以他就不需要面对被抛弃的痛苦(Fear of abandonment)。对他来说,解决这情况的“最好”方式,就是先把亲近的人推开,这也是为什么在电影里当蜜妮邀请他一起去加利福尼亚州时,他选择和对方分手,不愿进入下一阶段,剧中他说蜜妮可能会后悔,可能他们在加利福尼亚州之后她会发现他的不好,所以他不要去,争执中,蜜妮也点出了他的情况,她说:“你害怕我,你害怕我不会给予你同等的爱。”

威尔或许也在潜意识中觉得自己被虐待,是因为他不好,来合理化自己的遭遇。威尔一直不愿接受自己大有可为,拒绝到国安局上班的机会,他从小一起长大的挚友扎克也说他最开心的是每天去接他,下车去到他门前的10秒钟,因为在那10秒内,他可以期望威尔已决定离开家乡,去兑现天赋。这样拒绝展现才能的行为或许侧面反映了威尔的防御机制,因为据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机制(Defence Mechanism),威尔需要合理化(Rationalisation)他自己受虐待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自己不好,那样他才能合理化自己的遭遇。此外,他也不断合理化自己拒绝各种机会的原因。像是他拒绝国安部的邀请,因为他们可能会用他的能力来执行任务,害死其他人等等。

此外,整部电影最直击心灵的是西恩教授不断和威尔说“这不是你的错”(It’s not your fault)。这一幕之所以会有如此的影响最主要就是因为西恩看穿了威尔的所有的防卫机制,除了因为受到大男人主义的影响,被教育男儿有泪不轻弹外,常人也很难将这样的创伤说出口。

西恩教授一次又一次地告诉他,被虐待的童年不是他的错。理智上,聪明的威尔一直都知道这不是他的错,可是情感上,他是孤独的,一直没有一个和他有类似经历,并且真的能懂他的人,这样地分享过他的悲伤。从小被虐待、不被爱不是他的错;因此无法正常和人接近也不是他的错;无法爱人、无法爱自己也不是他的错。西恩教授此刻就像是他不曾有过的父亲般的人物,一次又一次地告诉他这不是他的错,穿透他的悲伤,他情绪溃堤,他不再孤单。

我不确定出处,但我认同“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 《心灵捕手》剧照摘自网络。
  • 主题:原生家庭
  • 上一篇文章链接:与二叔的一席谈话/驴子(马来西亚)

我留下了什么?/郑嘉诚(新加坡)

我们赤裸地来到人间,离开时不带走一片云彩,但经年累月的工作,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一些积蓄。而积蓄怎么分配,视个人情况而定。为了顺利分配财产,多数人选择立遗嘱,避免离世后留下的不是回忆和积蓄,而是抢家产的争争吵吵。

常常有人会问,如果不立下遗嘱,是不是政府会拿掉钱?答案是不会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立法或有些许不同,但大致理念相差不远。在新加坡,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将会根据《无遗嘱继承法》(Intestate Succession Act 1967)分配遗产,也就是照着婚姻伴侣、孩子、父母、祖父母、叔叔阿姨的顺序分配。打个比方,如果只有妻子在世,妻子会拥有100% 的遗产;如果有孩子,那妻子会拥有50%,孩子们会分剩下的50%。详细说明可以上网查找资料。最后,如果完全没有亲人认领的话,政府才会收纳入国库。

除了上述的分配,在程序方面还需要申请文件来处理和分配逝者的遗产,像是去到银行开设遗产账户(Estate Account),然后再将卖掉股票、债卷等资产后的资金存入,都需要合法文件和执行人处理。

无遗嘱者,亲人或执行人需向法院申请遗产管理书 (Letter of Administration),通常至少需等待数个月的时间来处理,但若是一家之主过世的情况,一些家庭可能会面对财务困难,因为葬礼费用、各种贷款和生活费等不会因为逝者已逝而停下追赶的脚步。若是拥有遗嘱者,并且没有人要通过法律途径质疑遗嘱的内容,和没有很复杂的遗嘱分配,那么可能几个星期就能拿到遗嘱认证书 (Grant of Probate)了。

只要花点时间研究或是质询可信的财务规划专家,我觉得大部分人的遗嘱安排其实相对简单。比较困难的是,从我们在世到离开的那一刻,我们留下了什么?钱财可以照着婚姻伴侣、孩子、父母、祖父母、叔叔阿姨,甚至朋友的顺序传给生者,可是除了钱财之外,要常常想想我们这生过完,对身边人又分别留下了什么影响?

  • 摄影:Nick Wu(台湾)
  • 主题:遗产
  • 上一篇文章链接:立遗嘱/客家妹(马来西亚)

退休的简单规划版/郑嘉诚(新加坡)

退休是大部分人迟早会接触到的课题,有些人早规划,有些人迟规划,有些人没有规划。对有些人来说,财务自由的时候就代表能够退休。如果具体剖析,退休一般上要的是就是三样事情,不愁住、不愁病和有稳定的收入。

一、不愁住方面,是要求有个还清房贷的家。

二、不愁病,是说我们需要个医疗保险。原因是像接近65岁的退休年龄时,难免开始会有病痛,小病小痛还好,若是大病的话,需要思考如何应付庞大的医药费,对99%的绝大部分人来说,医疗保险就是最好的解答。

保险的功能在于转移无法承担的风险,对于99%的人来说,数万或数十万的医药费可以轻易地掏空储蓄,因此医疗保险转移了这类风险。剩下那1%最富有的人,不管医药费多少,对他们的庞大资产来说都只是皮毛,因此买保险只是个“想要”而不是“需要”的问题。

三、稳定的收入是为了提供退休生活时的日常开销,像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旅游和买东西等等的开销。对于要多少退休金才够、怎么累积到足够的退休资金、如何维持及花费都是门学问。对于多少才够用这个课题,我们有很多解法,一般可以用收入或开销替代法。

这类规划因人而异,但是最简单粗暴的计算方式是退休前薪水的2/3。打个比方,如果退休前收入是3000的话,那么退休的时候每个月就需要2000。如果现在还年轻,25-30岁,那么可以用当地的长期通胀率来计算收入增加的速度;假设目前30岁,退休年龄65岁,长期通胀3%,那么如果目前收入3000,收入跟着3%通胀率增长35年,那么退休时候可能每个月就需要5500的收入。

当然,单单靠工作的收入和储蓄,不容易达到这样的目标,所以我们需要投资。那么要储蓄到多少,才能维持退休前2/3的收入标准呢?美国理财专家威廉·本根(William Bengen)在1994年提出的4%法则是最著名的退休金提领法则,也就是假设如果有五十万的退休金,第一年提出的金额就是两万,随着每年的通膨调整金额。这4%法则是基于1926年到1990年这75年的数据实证,如果退休人士把退休金的50%放在债券和另外50%放在股票的投资组合里,在这75年期间,任意取出一个横跨30年的区间,考虑进通胀的影响,这样债券和股票的组合都能安全地应付30年以上的开销。

当然以上也只是简单的规划手段之一,仔细的规划因人而异。从小就听到妈妈在生活或聊天时,偶尔提到“你不理财,财不理你”,退休是理财的重大课题之一。希望大家有空就看看相关文章,也愿所有的从业人员不断进修自己,而不是单单卖产品,以提供更专业的财务规划服务。

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郑嘉诚(新加坡)

以前在大学就读心理学的时候,最喜欢的科目之一就是社会心理学。其中个最接地气的课题就是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刻板印象主要述说对特定族群或团体的观点,像是“女生数学比较弱”、“念理工科的男生比较宅”、“肥胖的人比较贪吃”、“黑人比较会打篮球”、“男生比较好动、女生比较文静”等等。通常,这样的刻板印象都是过度简化但不一定全是负面的。

偏见则是在刻板印象的基础上,对特定族群和群体产生负面情绪和预期,比方种族主义者。歧视则是把偏见再度延伸,对于拥有特定身份、群体和特征的人进行负面对待,例如觉得成绩差的孩子一定是品行不佳,进而差别对待。

虽然看似刻板印象是三者之中最轻微的,可是根据一些心理学研究,单是刻板印象就足以影响个人表现。《韦瓦第效应》的作者Claude Steele就发现在密西根大学里的黑人普遍成绩都低于白人,但是能够进到名校,就证明应该不是普遍黑人不够努力。之后,他的研究显示,其实单单是担心自己的表现如果不好就会加深“黑人没有白人聪明”的刻板印象,这种压力本身就足以影响表现。面对测试,他们脑中最活跃的区域并不是处理认知的前额叶皮质,而是负责社会情感问题的前扣带皮层。

但是,如果在测验时告诉学生只是要研究人如何解决问题,无法评估个人智商,那么普遍黑人学生就和白人学生一样了。作者研究结果显示这样的刻板印象,带来的是一种恶性循环:“刻板印象——担心印证刻板印象——试图打破刻板影响——产生额外心理压力——影响实力——表现不佳——刻板印象”。

那么我们有办法降低刻板印象吗?作者提出环境的改变可以提供安全感,像是拥有足够多元文化的办公室可以提高安全感、黑人教授本身就能打破“黑人比较笨”的刻板印象等。其二、就是通过叙事干预刻板印象。在史丹福的研究显示,通过安排黑人和白人写信给某学校的小学生鼓励他们只要通过后天努力,就能改变命运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没有“天生就比较笨”的心理负担的白人成绩没有显著提升,可是黑人成绩竟然进步了三分之一。

其三,作者鼓励我们应该有更多对话,正视彼此的差异。因为另个关于种族议题对话的实验显示如果我们只要给予受试者指示,告诉他们种族议题本身就很敏感,说错话在所难免,但是我们正是通过错误来学习,就能减少因为担心“政治不正确”而避免的沟通,而自然的沟通也能让双方发现其实对方并没有如想象中的巨大差别。

事实是我们因为文化和成长环境,我们都有刻板印象,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正视它。很多人说亚洲人数学比较好,女生数学比较不好,那么亚洲女生的数学是好还是不好呢?刻板印象的存在,让我们简化了了解别人所需的努力。

你被告知需要看开一点,和平凡人一样/郑嘉诚(新加坡)

抑郁症影响全世界接近5%的成人,而大家对抑郁症患者的基本印象就是“想不开”、“钻牛角尖”、“弱”等等,然后倾向于对他们说“我比你惨多了”、“别人比你惨多了”、“想开点”、“没事的,过段时间就好了”,而这样充满误解的疾病又不像是咳嗽、感冒、发烧那样非常轻易地从外表可以告知。毕竟,不会有人对个在发烧的人说:“你放轻松点,尝试不要发烧,人就没事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抑郁症是世界范围内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女性有相对多的人口被影响。此外,抑郁症也可能导致自杀。抑郁症主要成因是1)遗传基因,2)家族病史,3)重大创伤(亲友离世、失业和丧偶),4)成长路上的心理阴影,5)人格特质,6)药物影响,7)脑部疾病,8)脑内神经物质分泌失调,9)人际关系疏离,10)怀孕等等。某些神经传导物质,如i)血清素,ii)去甲状腺上素,iii)多巴胺有不正常的耗损或传递的时候,功能会出现障碍,从而导致忧郁的现象。庆幸的是,我们已有相对健全的医疗方式。

精确判断是否患上了抑郁症,我们需要去找寻专业的治疗,但是一些基本的症状可以让你帮助自己或身边人初步判断是否面对着这类疾病,像是患者a)连续两周以上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心情郁闷(感觉悲伤、烦躁、空虚),b)对活动丧失愉悦感或兴趣。还会出现其他一些症状,可能包括c)注意力不集中,d)过度内疚,或e)自我贬低,f)记忆力受影响,g)对未来绝望,h)有死亡或自杀想法,i)睡眠紊乱,j)食欲或体重变化,以及k)感到特别劳累或缺乏精力。此外,抑郁也会影响个人、家庭和职业等的发展。

而随着抑郁症而来的变形,有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这类疾病体现于抑郁和躁狂交替袭来,患者可能会情绪高昂、易怒、能量大增、非常健谈、思绪奔涌、觉得不需要睡觉、分心和冲动。

所以,他们只是病了,叫一个喉咙痛的人不要喉咙痛并不会让他的喉咙痛消失。若是身边有困于抑郁症的朋友,请倾听、拥抱或是介绍好的心理咨询师,甚至陪他一起去看诊,毕竟抑郁其中一个症状就是缺乏精力。此外,社会系统应该做得更多,据我所知,社会还是没有给予精神疾病足够和公正的重视,像是已经康复的患者无法购买保险,员工医药保险通常不保精神疾病类的开销。我们应该互相理解,让这个世界更好。

  • 摄影:周丽雯(澳洲)
  • 主题:平凡
  • 上一篇文章链接:平凡的幸福/何奚(马来西亚)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时,还得看身边有多少人/郑嘉诚(新加坡)

有些人可能曾经想过,“如果路见不平的时候,我会出手相助吗?”接下来的衍生想法,可能就是“那要看看当时有多少人,如果人多可能风险小一些,我就会拔刀相助。”可是,1964年的凯瑟琳·吉诺维斯凶杀案和由其所引起对旁观者效应的研究却证明不义当前,周遭人越多,我们伸出援手的几率越低。

1964年3月13日,2.30am,名叫凯瑟琳·吉诺维斯的女性从酒吧下班后如常开车回家。可是,今日不同的是,多了个温斯顿·莫斯利的男人。之后发生的事情,基本上只要读过心理学本科,或是对心理学稍有研究者,应该都会听过此事。

温斯顿在凯瑟琳下车之后,跟上她,捅了她两刀,凯瑟琳尖叫道:“天啊,他捅我,救命。”之后,有位叫罗伯特的邻居大喊:“别碰她!”温斯顿跑走,凯瑟琳缓缓向公寓楼后门走去,渐渐远离所有目击者的视线范围。之后,温斯顿却折返,找到凯瑟琳后,再捅了几刀和强奸她,并偷了$49美元后离开。犯罪过程持续了大约30分钟,没有人能看到或听到,最后是邻居兼好友索菲亚发现了她。

而此事之所以引起极大的关注,是因为前后据报道,有38位目击者,一开始新闻报道说完全没有人帮助或报警,之后经过调查,发现其实有几位目击者尝试报警,当时甚至还没有911紧急热线。但是,38位目击者却无法帮助1位受害者,也引起了极大关注,之后也启发了社会心理学家约翰·达利和必博·拉塔的一系列实验。

一系列实验里,相对多人关注的有像是社会抑制作用(社会比较理论)、社会影响结果(从众心理)和责任扩散等等。社会比较理论说的是当有其他人在场时,我们会比无人在场时更谨慎评估和比较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以防尴尬难堪场面。从众心理说的是我们会倾向于观察并模仿周遭人的行动,别人不动,我也不动。

责任扩散则是说当别人在场的时候,我们个体不去救人的责任和代价就会(至少心理层面上)减少了。不作为的罪恶感也相应降低。试想想,现在有人在你附近跌倒,东西散落一地,对比与繁忙人流攒动的街道,若是当时只有你和他.你会觉得你能不做点什么吗?这些或许也能多少解释当年的小悦悦事件,她还在的话,上两个月刚过了13岁生日,在初中一年级。

每个人都希望如有一天不幸遇上什么事情有人帮助,我们也有可能会遇到需要帮助的人,除了制度上、司法上(可能有人担心‘碰瓷’)的改善,加强对心理层面的认知,或许能让我们突破自身的局限,在别人求救时,伸出援手。

  • 摄影:周丽雯(澳洲)
  • 主题:路见不平
  • 上一篇文章链接:谁来拔刀?/杨晓红(台湾)

好友即益友/郑嘉诚(新加坡)

经历社会洗礼,更能体会为什么有人说“你会在中学或大学遇到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小学和幼稚园时期,我们还太小,除了无法记得发生过什么事,在情感和认知能力方面也还无法建立长大后才能体会的联接。而出社会打滚与工作后,更是不易遇到真心好友,毕竟很多情况下,没有经历过同样的文化体系,此外长大成人后的各种利益纠纷也是原因之一。人生难免遇到一些奸诈狡猾之人,我常常怀疑这些交朋友是为了利用或喜欢背后插刀之人并没有体验过真正的友情,或是他们所谓的友情嗅起来都是带铜臭味的。若出社会后还能遇到益友,得好好珍惜。而我觉得好友和益友的有时分别不大,因为真正的好友,我们不需要从他们身上得到任何“益处”,他们的存在与相伴在侧,一起笑一起闹,就令人快乐。

既然朋友是人生的重要一环,心理学上也对友情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其中有的将此分为五个层级:

第一、陌生人。陌生人是那些在生活上遇到,还没有交际的人,可能是在车站或回家路上常常遇到的人,或是某店员,可能还没有打过招呼,甚至连点头示意都没有过。从陌生人过渡到下个阶段,最重要的对彼此的印象,印象还不错的话,可能会增加对彼此了解的好奇心,然后开始有交流。

接下来就到了第二阶段,泛泛之交。这些泛泛之交可能是在社交场合、工作环境或是共同朋友圈聚会时认识,但是也仅仅是基本的交流,像是交换联络方式、名字,可能也是会在工作上有交流,而且许多人也可能一辈子都停留在泛泛之交的阶段。

能够进入朋友定义,并且人数众多的就是第三阶段的普通朋友。在普通朋友面前我们会维持着最好的形象,我们心情好的时候愿意和他们聚会,可是如果是心事不宁的时候并不会想和他们分享。

第四阶段,就进入了好朋友的范畴。好朋友是在经历长期的相处之后,彼此会非常熟悉,我们彼此相信,并且愿意对彼此付出,对彼此的存在感到放松。生日或是一些欢庆的日子会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会支持你的计划。有周末活动或是假期打算“搞事”的话,他们也是首选之一。

最后,是友谊的最高层,挚友。有些人可能拥有一群好朋友,可是大部分真正的挚友常常只有一个或几个。挚友常常伴随一生。你不介意在挚友面前展示脆弱的一面,比起好朋友,挚友拥有更深厚的感情链接,他或她见证过人生带给你的伤疤、也看过你的快乐时光。对彼此,并没有什么特别需要保留的部分。                            

经过岁月洗礼,益友通常都是介于第三至第五阶段。益友难寻,庆幸这些年遇到了很多好人和好友,我的朋友们,我会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快乐,可是我们有天终将离开彼此,原因或是死亡,或是无常,且行且珍惜。

  • 摄影:周丽雯(澳洲)
  • 主题:益友
  • 上一篇文章链接:恶政下/廖天才(马来西亚)

退中立的一步/郑嘉诚(新加坡)

Eminem performs during The Concert for Valor in Washington, D.C. Nov. 11, 2014. DoD News photo by EJ Hersom

每段关系中都会有争吵,而随着双方性格的差异,有些情侣可能是活火山般常常爆炸,有些是因为对方性格比较平和,争执也就相对少。在所有争执当中,我们又觉得有多少是我们的责任,多少是对方的责任呢?如果今天做项研究,调查印象最深刻或最近的争执中,谁应负上更大的责任,我们很可能会发现,比较多人会觉得是对方的错,例如,“都是他太忙没时间陪我,所以搞得好似我为人任性”、“都是她卫生习惯不好,不然我也不会一直碎碎念”、“都是他动作太慢,不然我们不会错过那趟班车”等等。很多时候是因为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样,如果角度都不一样了,退一步真的有用吗?

首先,我们从小到大建立的认知结构、看事情的角度,让我们更容易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不管一对恋人在一起多久,经历过多少事情,因为他们不是打从娘胎用百分之百同样的角度经历了同样的事情,那么现实就是对于同样的白纸,戴着蓝色眼镜的我说它是蓝色、戴着红色眼睛的你说它是红色。

我的其中位偶像是饶舌歌手Eminem,他的其中一首经典歌曲<Beautiful>里面就唱到

“In my shoes, just to see

What it’s like to be me

I’ll be you, let’s trade shoes

Just to see what it’d be like to

Feel your pain, you feel mine

Go inside each other’s minds

Just to see what we find

Look at shit through each other’s eyes”

但我们知道,像交换鞋子这类表面的行为不难,但是现实是我们还是无法真正地去以对方的身体与灵魂去感觉他那刻的痛苦,也无法真的用对方的眼睛来看到我们自己。

还有一段

“But I already told you my whole life story

Not just based on my description

‘Cause where you see it from where you’re sittin’

It’s probably a 110% different”

这要表达的是我即使告诉你了我这辈子的故事,你也只是听了我说的故事,我经历过的“故事”,从你现在身处的位置和看事物的角度,你对我经历的理解可能与我真实的感觉是110%的不一样。你感觉不到我的感觉,你经历不了我的经历,这其实就是种信息不对称。

好消息是,心理学中的自我抽离“Self-Distanced”,又称“第三方视角”可以帮助我们以更客观的角度去理解恋人在争执中的位置。研究结果也显示,相较于普通的态度,如果受试者以自我抽离的角度观察,他们会经历到更少的负面情绪,更能体会相关经验,和较小的血压增幅。另个类似的实验,用更长的实验长度(横跨两年),用中立第三方并且希望达到最好结果的角度出发,结果发现对双方的婚姻质量相当有帮助。

所以,如果你也面对类似的困扰,下次尝试用中立、第三方(别人)和利益良善的方式去写下事情的原委、 找出面对的困扰和解决方案。开始可能会有点困难,但是熟能生巧。 下次,在争吵即将发生前或不幸发生后,都尝试这个方式吧!当然,前提是需要有男朋友或女朋友。

自欺是为了不要疯掉/郑嘉诚(新加坡)

如果没有辜负大学老师的话,当时就读心理学时,学习的比较大的几个门派分别是“精神分析学”、“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等。而精神分析的“门派掌门人”就是鼎鼎大名的西格蒙德·佛洛依德(德语: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享年83岁),据维基简介,此人乃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在精神分析学背后的其中个理论,是谈人们的自我防御机制,这是种我们在面对焦虑等负面和无法接受的思想和情绪时,潜意识产生的保护机制。据弗洛伊德称,这样的防御机制,让我们在心理层面适度扭曲现实的状态下,更好的适应负面的情况。

哪有那些防御机制呢?主要的有压抑、否认、投射、置换、升华和退行等等。首先,其中最普遍的是压抑(Repression),压抑是自我(ego)利用潜意识来不断干扰和压制一些想法浮现到意识层面,典型的例子是谈到弗洛伊德都常提起的“恋母情结”。此外,否认(Denial)也常出现在丧失情人、烟民不愿真心承认抽烟有害、家属不接受诊断结果等等的情况下,也就是当事人拒绝在意识层面上认可事情的真实性。

投射(Projection)也是相当普遍的自我防御策略之一,主要体现在把遭受负面情绪、感受或想法的主体(自己)换成外部对象。“以小人之心 度君子之腹“就是一个典型,因为当你觉得其实大家都是这样坏的时候,心里就比较好受了,或者说“别人都是这么做,所以我也照样做。”

置换(Displacement)则是和升华(Sublimation)有部分相似之处。两个都是和暴力情绪有关,但处理方式不同。使用置换的人,可能在公司受了上司的气后,回家发泄在伴侣身上,而使用升华机制的人,则是把这些情绪发泄在运动等社会可普遍接受的行为上。最后,退行(Regression)指的是当人面对压力等情绪的时候,可能会像是退回到孩童时代,吸手指、尿床等,是种退缩、沉溺于自己世界、逃避来减轻焦虑的方式。

弗洛伊德之所以提出这套自我防御机制理论,是为了解释人类如何处理各种负面情绪和情况。所以说了这么多,是不是发现自欺的方式还真多呢?当时,我的脑中有个大问题就是:“如果我们没有这套防御机制又会怎样?”弗洛伊德也给出了答案,如果没有这套防御机制,人类会因为无法适当地处理负面情绪和想法,最后疯掉。所以,不该提倡自欺,但从弗洛伊德的角度来看,它是我们的一部分。

  • 摄影:林明辉(瑞典)
  • 主题:自欺
  • 上一篇文章链接:自欺/耳东风(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