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在哪里?/陈慧玲(美国)


儿子被邀在在小学毕业典礼上演讲时,他的讲词里并没有提及他的学习成绩如何优秀,他认为自己最与众不同的是才11岁的他,已经有搬过七次家的经历,这还包括从美国搬到马来西亚,再从马来西亚搬回美国。他学习着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学习不一样的文化和语文,如何结交新的朋友,适应不一样的学习方式……。

当时我屈指一算,在他11年的人生中,我们確实搬过7次家。当年我刚刚移民美国的时候,也是经常搬家的。开始是为了方便上学,后来为了方便上班,再后来也不知道为了什么原因总是在搬家。搬得麻木了,也就不当一回事。真没想到搬家在孩子的心灵上竟还是一回事!

最后一次搬家是在七年前,为了让孩子能上好的中学,所以搬到比较好的学区。现在又开始计划着两年后孩子都搬出去上大学了,我们又要搬到小一点的房子,那就可以不必费时费力去打扫。

为什么我们那么容易有搬家的念头?归根究底,我想应该是因为我们这些新移民没有根的感觉。举个例子,每当我准备回马来西亚探亲时,我会向邻居说“I am going home”。探亲之行结束,准备回家时,我会给孩子发信息说“I am coming home”。

那么到底哪里才是我的家?我也糊涂了!所以再多搬几次家也变得无所谓了!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美式节流》/陈慧玲(美国)


作为第一代的新移民,我们对于理财的方式都是采取开源节流。对于教导孩子理财,我一向来都以美国天王巨星Michael Jackson来做反面教材。曾经看过一段访问他的片子,身家千万的他,饲养非洲狮王为宠物,滥用毒品,无限制地挥霍领他几度申请破产保护令。

从小我就教导孩子,在问我能不能买某某东西之前,先问自己 (1)我需要它吗?是需要,还是我要? (2)我是否已经拥有了,或者是可不可以用其他东西代替?通常,在孩子自己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之后,他们再提出要买的东西都会得到。而我,也减少了许多跟他们争执和磨擦的时候。理性地控制自己的购买欲也是自律的一种表现。

渐渐网上购物越来越流行,我们就开始在电脑上实践货比三家的做法,同时开三个tab,将优惠和邮寄费加起来,同一样物件有时真的会差好几十元的。

孩子步入青春期之后,这招有点不管用了。一天女儿对我说,A同学都不需要回答以上两个问题,或是货比三家,而是他们身上带着父母的附属卡,随便刷!我让他看看B同学,假期都baby sitting(保姆)或dog sitting(编按:狗保姆,我只能这么翻译)自己赚钱自己花。让她自己决定要向A同学或B同学学习。她的答案竟是B同学固然值得学习,但是如果有A同学这样的父母也不错!

另外,就是教导孩子如何分析物品的价值而不是价钱。结果,儿子买了几套几百美元的Lego,因为他认为既可激荡脑子,灵活手指,几年后绝版了价格又可翻倍。而我老妈几乎气疯了,在她老人家眼中认为那些只是几套超贵的玩具。

孩子的源头从小就是父母的口袋,或者做做兼职,或是申请奖学金。对于真正的开源,向来不感兴趣。投稿完毕,就要好好计划一下如何加强孩子对开源的观念了!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