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食/琳達芃(台湾)


每回听五月天的《如果我们不曾相遇》,就想起黑妞与我坐在小院子里发楞数星星的小日子。曾在电话里听母亲聊起,2005年夏天你选择来我家long stay的缘故:那时瘦小黝黑的你,独自晃到我们家小区。隔壁邻居老张夫妇老见你在小区里游荡,尤其是挨家挨户飘出炒菜香,古灵精怪的你总垂著耳朵和尾巴露出饥饿的眼神,所以老夫妇总为你多备几道小菜。

然老张夫妇家中已有一只可爱的米克斯犬(混血狗),所以特别与母亲商量。耳根子软的母亲并没多想,只是接续老张夫妇的作法,每日在家门口按时准备餐点等候还是“小浪”(对无家可归的流浪犬昵称)的黑妞上门。待我打包行囊从学校搬回家时,黑妞已是我家的食客。俗语说得好“人为财死,鸟为死亡”,性格天真浪漫的黑妞哪知人类复杂的心态,已一步步踏上背离自由的道路。

“家”一字于《说文》解释:“居也,从宀,豭省声”。既然我家小院养不了猪,母亲就动了养狗的念头。可能是黑妞为享用母亲每日备好的饭菜,报到时都显出其最温顺的一面,让母亲误以为小浪与宠物犬相去不远。事实不然,被母亲圈养在小院的头一个月,黑妞愤怒地把小院里的珍贵花儿踩扁、美丽花盆踢破,气得下班返家的母亲不知所措。尤其是,才一岁多的黑妞还不习惯与人类共处一屋,每夜在小院低鸣,导致父亲夜里老下楼安抚而睡眠不足。

不擅与人相处的黑妞,尽管初来我家时有许多不安。为了让小宝贝有家的感觉,爸妈依你身型订制可防晒挡雨的小窝,为了你的健康安排餐点,让贪食走入人类家庭的黑妞,竟花了一辈子的时间陪伴我的家人。自私的我们为想让黑妞拥有自由进出小院的权利,安排节育手术导致拥有台湾犬血统的性感小妞失去当妈的机会;失去懒惰的机会,因每日有规律作息,晨昏让你代替外出工作的我们陪伴爸妈运动、用餐和看电视;当爸妈上班期间,你不但得负责看管我家的财务安全,还接受邻居的拜托与食物贿赂,额外肩负起小区保镖的任务,没事前打招呼的亲友来访都可能遭遇狗吠、突袭。

其实除邮差之外,邻里都特别喜欢黑妞。有时,我回家陪你散步时,会发现晨运的叔叔阿姨或家有爱犬的邻居全喊得出你的名,却不知我是谁。尤其是,每日接受来自各方的赞美和贿赂,导致浑身喜感又爱全身按摩的你竟不自觉地养成爱听馋言的习性。随着我们相处的时间越长,越来越习惯有你歌声、味道的屋子。尽管理智明白狗的寿命不比人,然随著你的年岁日渐增长,眼疾及体力退化加剧,我的心情却一直没预备你将离开的日子。

相处在一起的5400个日子里,我们家人因你的加入使情感更紧密,聊天话题离不开你,外出用餐也不忘为你外带;过年更不会少了你的大红包。当你越来越老,窝在自己房间的时间日渐拉长,可是随著家庭成员的增加,尽管不喜欢小小孩过度热情,但善解人意的你仍愿意耐著性子陪伴家中新成员。一直不太敢问黑妞,你可曾后悔因住进我们家而失去的自由,但每回离家前望着你不悦的表情,仍真诚地表达我内心最大的感谢。由衷感激你这些年不论刮风下雨陪伴爸妈散步出游,24小时坚守家里的安全,并为我们家带来无限欢乐。并因你,我们更了解狗的行为,以及认识更多爱狗的好友。

当年我们邂逅相逢在花季,惊讶你选择在东北季风飞扬的日子里在樱花树下离去。不舍与你道别,害羞的父亲哭得像孩子一样,连活泼的母亲都少了笑容,为感谢你愿意成为我们的家人,特别在你离开后的180几天留下文字纪念。若有來世,期待繁花盛开时,说定,我们相约再一块赏回樱花。

照片提供:琳达芃(台湾)

《前世今生》/琳达芃(台湾)


看不懂文字前,实难明白阅读伴随视觉和想象,如同魔法能够自由进出我们的身体。似读懂爱因斯坦所写的相对论时,会发现观察宇宙与自然的视角不再相同,如初次喝到带有骚味的羊奶;亦或者是,明白法兰兹‧法农(Frantz Omar Fanon),在1952年所出版的《黑皮肤,白面具》,亦可察觉人类行为隐藏在文化制约的内在压抑,如望见游入海平面的光。所以,当我们掌握某种语言或文字,不只能打开另一扇窗,也掌握了某一种语言或文字所表述和指涉的世界。

父母对弟弟与我有何期待,说实话并不真明白,但有记忆中的早晨六点,都是迎着英文广播起床。赶在上学迟到前,边听着不太明白的广播,边看着最爱的《国语日报》(由财团法人国语日报社发行,以台湾小学生为主要阅读对象的中文报纸。报头题字为时任中央研究院的胡适所题)。可惜,吃早餐的时间,总难读完副刊专栏。等候返家看报纸的八小时里特别煎熬,还得依赖与同学们私下讨论专栏排遣。最妙的是,小学毕业前夕,与比邻而坐的男同学模仿此刊物发行班级日报,内容不乏当时尚在研发的飞弹模型、自然百科及散文小品等。

为何小学生所读的班级日报里,会有飞弹模型详细图解或自然小百科呢?理由很简单,因为男同学的父亲是研发飞弹的科学家,再加上同学们彼此交流最多的是,汉声杂志社于1984至1985年按月份编辑发行的《汉声小百科》。其内容主题不乏天文地理、动植物介绍、历史故事及生活小常识等等,与《国语日报》都是适合孩童阅读的刊物。为配合普及教育和推行国语宗旨,所发行标注注音符号(ㄅㄆㄇㄈ)的中文刊物,自然也成为台湾六年级(1970-1979)和七年级(1980-1989)生就读中学前的重要回忆。

至今为止,台湾的三C产品仍维持注音标示的输入法。究竟注音符号有何特殊性呢?首先,它是二战前后出生的台湾人所生子女、孙子及玄孙等,接受国民政府教育时理解汉语拼音的方式。再者,一个中文字搭配的注音符号,能放在一个正方格中,具有排版的形式美感。被赋予学习中文使命的拼音根本,并非台湾原生。其概念可往回追溯至清末章太炎编创的“纽文”、“韵文”,至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教育部以此制定标准汉语拼音(见维基百科网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3%A8%E9%9F%B3%E7%AC%A6%E8%99%9F)。

看似顺理成章的拼音发展,其实在民初文青们所爱杂志《新青年》,于第三卷第一期卷尾,登出《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暂定简章》嗅出端倪,之后陆续在不同卷期中讨论国语学、读音统一、标音符号等问题,其细节不在此探究。有趣的现象是,国语教育在台湾的推行,让接受这套语言系统的学子们,承载了某种文化面对世界的态度。

身为《国语日报》副刊专栏的忠实读者,最爱日报连载的小说《老三甲的故事》。内容为作家岭月的自传式创作,描写一九四五年后一群来自台湾中部各地的女孩们,在彰化女中读书的趣事。因国籍身份转变(1895-1945年间,台湾正值日治时代,是日本殖民地。不过‘殖民地’的说法在当地仍有争议。——编按),多数学子看不懂中文,也不太会说国语,再加上学校的校长及老师多半以外省人为主,除课业学习有很多困难之外,连日常交流也会发生中文与闽南语间的误解。比如说,早晨升旗时校长对学生说:上课不可睡“懒觉”,却不明白讲台下的学生为何笑成一团。其实是,“懒觉”为闽南语“男性生殖器官”的发音。

尽管,小说内容所撰写的时空背景为父亲所成长的年代,却也是我求学时代的环境投射。就算,现代化已直接反映在手机支付和比特币取代纸币和塑胶货币交易的时代,可奔走在线性时间轴上的台湾人,仍无法躲避承认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及文字所乘载文明的历史性。特别是,其内在隐藏著我们面对存在于这世界的心理状态,有压抑、有认同、有不安等复杂的情绪反应。

摄影:Clement(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