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电影》 / 庄若(马来西亚)

280516 ckh 103 DSC_0043
昨天参加一个电影讲座,主持称呼我们是“靠这行业吃饭”的人。制片人雄城(其实开餐馆才是他正业)和编剧赖昌铭都算是吧?我只算写了三十年影话,如果靠这维生,不瞒你说,稿费那么低,早就饿死了。

说起电影这东西,我的确是喜欢看电影的,而且,不像“严肃影评人”,尤其喜欢看商业电影。 我认为,不管商业或艺术电影,都自有游戏规则,而艺术电影拍坏的机率比较大。尤其是无来由的空镜长镜头摇镜,有时只是虚有其表,“既然是简单的事就无复杂的必要”。 太阳之下无新事,哪里有那么多的感人事迹,发人深省的大道理?如果要娱乐心志,我就要求先在技术上做好来。“没有技术不要跟我说艺术”,不管是拍电影,写作或玩音乐,我都是这么说。

八十年代我们都以为录像带兴起,电影院会没落。可是时至今日,就算“地面”的大戏院差不多都消失了(除了某些印度影院。印度人真是最强悍的影迷。)购物商场里戏院还是开了一间又一间。理由何在? 因为人们还是要拍拖、交际,所以电影院仍然有存在的必要。这就像纸本书一样。一天有人想把书捧在手里,一页页优雅地翻开阅读,纸本书就有存在的必要。另外的例子是唱片,曾经一度走下低潮,可去年亚马逊最卖得的音乐类器材,却是唱片。

但是,就算电影院仍然存在,可能也只剩下“娱乐”功能了,严肃的电影只能是排在商业巨制的后头。这也就是说,你就算要看冷门片,也得同样排在热门片的长龙里;而且,看完一部热门片,口袋里可能就没有多余钱买另一张票了。这也是为何本地电影难为的地方。就算是马来电影,看了超级英雄片之后,马来仔也无余力来支持一下了。

如今看电影也不如从前看电影那么毕恭毕敬。从前去法文协会看一部经典电影,抱持的心态是“这次不看,可能日后不再有机会了。”九十年代VCD或DVD流行的时候,自不会有这种想法。 自从高清下载及在线观看流行之后,爱看电影的人,连DVD也无须保存了。 看得不耐烦,便快快forward下去。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有多少人可以看得懂电影?明白要做一名导演,首先就必须尊敬电影?所以如今看戏,愁的不是技术不到家,而是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导演,到底视野有多广?有没可能失惊无神,拍出一部好片出来?会的,有些导演就只拍出一两部好戏,连他自己也不晓得,自己的电影,究竟好在哪里?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编按:今年5月20日《学文集》和《椰子屋》缔结盟约,以后我们将互相供稿,本文是《椰子屋》主编庄若在《学文集》的首发。顺便一提,《椰子屋》正筹备着以预订方式出版合订本,有兴趣的粉丝们请联络庄若。如需要我们转达讯息,当然也乐意效劳。国外读者或许有所不知,《椰子屋》文学杂志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在马来西亚红极一时,至今许多粉丝们仍念念不忘。庄若除了办《椰子屋》杂志,也是本地著名影评人,现今在PJ的Jaya 1购物中心开“椰子屋”西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