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是个很矛盾的生物,希望孩子有争取机会的勇气和底气,也希望孩子有放下再战的柔软和毅力。为母的哲学,真得要自己生一个,才有可能逐渐成形。
见过佛系育儿家庭里,女儿向我私下抱怨为何自己的眼界那么短浅,父母为何不多陪自己增广见闻。法医、控制塔台员、演唱会幕后制作;千万种可能,却毫无头绪。
也见过积极育儿的家庭里,儿子从校内成绩到剑道、高尔夫、辩论比赛,每个领域都拿下不错的成绩,却不带一点热情,好像只要在既定的人生轨道上运作即可,其他不用多想。
身边还有一派父母,似乎想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当初没有机会接触的才艺,二来又怕孩子输给同侪,举凡才艺、比赛,朋友小孩在学,就一定也要给孩子报,底层动力来自于不甘和不安,最后搞到亲子不合的也大有人在。英文还有个词专门形容这种心态:FOMO,fear of missing out。
* * *
与其拔苗助长,我个人更倾向鼓励孩子尽其所长,观察孩子的脾性和兴趣,再推荐几个可能合适的活动,引导孩子去尝试。
让孩子多接触能够发挥长处的活动,在起步阶段的艰难期给予支持,在渐入佳境期给予赞美,想来温暖应对应该不会错的离谱。
* * *
修身和育儿,是个没有标准答案,却要穷其一生去活出课题。
而关键还是相处。
学着和自己相处,和孩子相处,过程中肯定能对自己,对孩子产生更多了解。
了解,也不失为一种眼界。
-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 主题:眼界
- 上一篇文章链接:女友人离婚后/陈天赐(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