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是沈观仰老师的忌日,同学卢伟强发来一篇怀念文章,特此刊出。“科技”的讨论暂停一天。
11月27号是沈观仰先生离逝周年,沈老师生前在课堂上都会常说这样的一句话:“要赚钱工作的,千万不要来念哲学,因为哲学在这个范畴里面没有什么实用性。”
正当沈老师的课进入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第三堂课的时候,很无奈,我离开了马来西亚投身到香港这另一个“平均状态”。一眨眼十年就过去了。
这期间几乎都没有跟任何人谈论过哲学。特别是在香港,谈哲学恐怕会吓跑同事朋友,生意人会带着几分的讥笑来反问你:“哲學能賺錢吗?”有句谚语这么说“哲学烤不出面包” (Philosophy bakes no bread)。确实,哲学听起来好像是离我们的现实世界很远。
哲学不能烤面包,不会教你工作的技能,也不会教你升官发财。不过认真的想想看,“为什么要工作?”这个问题都很可能在我们每个人脑海里浮现过,只是大家都没有意识到这其实就是个哲学问题。
为表达对沈老的敬意,今天我也来献一献丑,用哲学来略谈这个问题。
我们一般人,都是遵循着这个人生路径:1)出生,2)无忧无虑的童年,3)求学,4)毕业,5)工作(就此我们人生大半的时间都花在这里),直到退休。
有时候我们感叹“工作很累”,我们会不经意的问“为什么要工作?”但是无论有没有得到答案,我们还是不知不觉的加入了这个就业的“大工厂”里。
要谈这个问题,可以先借用许冠杰的《浪子心声》:“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其实这歌词讲的就是宿命论/决定论(认为每一件事件都有原因,並认为宇宙萬物是絕對依賴,並受到因果規律。宿命论者相信,所有的活動,包括人的行動,都是預定的)。
基于这个哲学的概念,有些朋友就会跟你说:“赚钱有什么用?又带不进棺材!”这就是虚无主义的经典回答,然后下一句你就会听到一句貌似激励的话:“要活在当下,活出你自己。”那你这位朋友就是法国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沙特(Jean-Paul Sarte) 的代言人了。
要是以上的说法无法满足你,而您坚持要找寻“工作的意义”的话,苏格拉底(Socrate)可能帮得上忙了。苏格拉底是个不随意接受现成答案的人,凡事都要问个究竟;他主张通过提问,让我们更加的接近真理,并认为哲学家的工作,就是追求真理。为何要提问呢?人要承认自己的无知才能逼近真理,所以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他鼓励人们保持自我的觉醒与反问的态度。
回到工作这个主题,苏格拉底很强调道德知识的追求。要做一个有“德”的人,就要学习与实践的道德知识,如同人要学会一项技能,必须用心学习,反复的实践。当我们学习与实践这些道德知识,那就能明辨善恶,就会行善。简单说,道德是种知识,而得了这种知识,人就会有道德了。
当一个人从事了他不喜欢的工作,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没有知识);相反的,当他知道的自己的兴趣(学到了道德知识),他就会转向做适合他自己或应该做的工作(实践善)。那最终,什么是好的工作?或应该做的工作呢?即使苏格拉底也只会给你一堆的问题,让你去思索与找出答案,因为唯有你自己才知道答案,而且你还要为自己的答案负责哦。
这种追求真理,实践真理的哲学,也就苏格拉底的工作理念——认为人应该抱有“我什么都不懂”的谦虚,要多问,并通过实践(工作)来磨练自己。
我们会再问,那工作真的是为自己吗?还是为了满足其他人的需?如果你拿这个问题去问 William James (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他就会以实用主义的观点来回答你:“别人的目标、意义是别人的,你是你的,你不要理会苏格拉底或沙特讲什么大理论,只要你相信这件事对你有意义、有用,你就去做啦!”“真理就是管用的东西”,他主张所有对人有用的结果,不管他人如何想,那就是真理。有些人工作为了财富地位,有的人寻找成就感,有的人求温饱。根本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对你有用就行了。
如果你问 “为何要工作?”是因为你日复一日的上班、下班,一会给客户投诉,一会给供应商追款,突然间你问自己 “我到底为什么那样辛苦,为什么要这样忙?”这个问题,很可能“存在主义”的海德格尔能帮得上忙。
海德格尔把人类存在分为两个状态,一个“非本真”的状态,也就是我在这文章开端所提及到的“平均状态”,人处于这种状态被日常事务淹没,失去自我。另一个就是“本真”状态,即人自我反省,试图了解自我的理想状态。
海德格尔认为,人之所以会失去自我,觉得自己在人群和社会的现有的结构观念随波逐流,是因为我们太过于活在当下,太沉溺于现在。如果你突然意识到自己“明天就是你在世间的最后一天”,以“死亡”做考量,站在你存在终点来看现在,那你就会找回真正的自己,看见存在的意义,并体会到人生的珍贵。佛陀说“生老病死”苦,透過修持,以正確的態度面對生死,處理生死,乃至解脫生死,才能真正擁有幸福的人生生死。
怪不得,当骂人到最后所冒出的那句“你去死啦!”,原来真正的用意是希望对方找回 “本真”!
但是目前我们社会正处于转移的时代,价值观也在改变,什么“理性”、“实用”、“自我实现/完善”,认为人的存在一定要工作这一套观念似乎有点Out了。存在主义或许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展现,“自我实现/完善”不一定要透过工作。
套用一下伊比鸠鲁(Epicurus,希腊的哲学家)学派的主张,当你想要的东西越少,放弃“什么都要”的心态,想要又要不到的痛苦就会降低,心灵上与物质上自然就会得到满足!
那为什么还要做工?就算什么都不做,这也是一种存在的方式嘛!哈,又回到了虚无主义!
(摄影:Key Liu Poh 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