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废除小六检定考试,并且推行校本评估几年了。这条路走得怎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教育方向、教改大蓝图等等大课题我们先不去争个所以然,我们姑且就单纯回答今天的问题:考试到底好不好?
我相信马来西亚许多孩子尚在求学的父母,自己本身都经历过考试。我们切身体会了考试的滋味,也常说考试的压力束缚了学习的成长空间,尤其是学习生涯中的几个大考,像SPM、STPM等,这些万恶的考试更是一次就决定了学生的生死,不废除还等什么?我们不要下一代再经历这种痛苦!
Ok,废除考试了。我们没有了的考试,那么要如何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呢? 我们还是需要一套审核的依据对吗?所以,课堂评估(PBD)就隆重登场了。校本评估刚推出的时候,我们这些走在前线的老师必须出席许多相关的会议。印象中就有这么一个画面: 许多动物站在起跑线上,准备参加森林学校里举行的各种体能测试。比赛跑的时候,鱼、蛇、鸟等动物不是弃赛,就是比赛结果难以服众。同样的,比游泳的时候,猴子、狮子等动物也面对相似的问题。这要表达什么?当时听了很多大道理,简单来说,就是每一个学生的天赋与学习节奏有所不同,我们不能以一个僵化的统一考试来考核学生。好吧,为了孩子能快乐学习,不考试有理。
我记得PBD刚开始的初期阶段,教育局耳提面命,学校老师绝对不可以任何形式的“考试”来评估学生。我们只能通过学生平时的课业、当场即时完成的练习、学习综合表现、学习态度等等方面来评估。接下来这句话或许不中听,但是容我点出,孩子回家做的功课,有些是家长帮忙完成的,所以以此来评,这又作得了多少准呢?另外还有许多当你真正去实行的时候所出现的问题,譬如以最低等级1到最高等级6作为准绳,那么我们到底要如何评,才算客观公平呢?在我校等级6是要表现“神级”的学生才能获得的成绩,基本不存在,可是也有学校的等级6却像野狗般处处可见。难道没有任何标准作业程序吗?当然有的,但是有的人心是肉做的,有的是铁石做的,标准作业程序也不担保会生产出同样的成果。我记得当时的上级强调了又再强调:老师,你们是专业的,不要因你个人的喜好或刻板印象而打分。唉,这句话压死人!一路走来,我们这些下手操作的,除了感觉更多工,更累,其实,我想问,会不会更加难以真正透明客观?
去年MCO期间,为了审核筛选学生能不能直升中一,学生必须考一个由教育局出题的国语考试,而且必须得等级4才符合升中一的条件。当时就有这么一个学生考得等级3,其家长很直接地来质问,为什么孩子平时的马来文评估能得个4、5,结果升中一的这个关头却只得3?老师你给我解释。
呵呵……
摸爬打滚过了几年,KSSR改成KSSR semakan, PBD也进化成PBS了。最近,教育局又下达了一个指令,学校将进行一个总结性评估 (pentaksiran sumatif)。欸,没错,怎么听着好像考试又来了?我所在的学校许多负责老师就在忙着出题了。似乎,大家发现,我们要更全面、更客观的评估学生的时候,量化是必行的手段,而考试就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客观,也比较透明的一种量化。
看看中国,从过去的科举到现在的高考,别人考了这么久,还在考,老神在在。再把眼睛看向西方国家,我们羡慕他们的孩子在无考试压力的学习环境下成长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其实别人就像鸭子划水,看似轻松淡然,其实两只脚在水底忙着用力划水,步步为营?
考试到底好不好?考试这回事就像硬币的两面,如果只取其一(松绑),而舍弃另一面(客观、公正),做得到吗?当做不到却硬要去做的时候,也许是时候我们也去思考:不考试到底好不好?正面反面都想一想,才不至于被大家对考试的刻板印象束缚了教育前进的脚步,对吗?
- 摄影:林明辉(瑞典)
- 主题:刻板印象
- 上一篇文章链接:刻板印象之困惑/奉化.山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