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狗》/王康亨(瑞典)


自打小就喜欢狗,一直嚷嚷要家里人买,但是自己上学都是寄宿,家人工作也忙平时没多少时间,也没拒绝也不答应,就一直拖着。说起买狗,要从2016年说起,那是我大学刚毕业,从学校回海口工作,工作不算太忙,就自己上网查论坛查贴吧,在当地找到一家私人宠物联盟店,和我妈一起去店里验狗。我一直都喜欢中大型犬,像拉布拉多、金毛等等,但是我妈考虑到多方面因素就答应只买小型犬,挑来挑去,看上一只活泼乱跳的棕红色泰迪,就认定买她。

刚买回来才3个月,就是一头小奶狗,小白(详见: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0%8F%E7%99%BD/6251)一枚的我,上网搜各种攻略,认为按着人家说的去做就能搞定,后来发现没有那么容易,半夜肚子饿会叫,要起来泡羊奶,不懂上厕所,要教她多往厕所走几遍,但是还是不会,随地大小便,喂食驱虫药,打死就是不张开嘴巴,只能硬来扒开嘴巴塞进去,各种麻烦的问题来了,我妈后来说不好伺候,想送人领养,我肯定不愿意,刚到手的狗哪能轻易送出,但是我家泰迪又不争气,快一岁还教不会,各种调皮捣蛋,我们也家法暴力伺候,她性格也不好,一直和我们作对,我也一直咨询卖狗的店家,说狗岁数大了自己就会,我们就抱着这心态等着它慢慢长大。

后来我从瑞典回国,她一岁多了,半夜不叫了,会上厕所了,但是还是倔强不吃狗粮只吃肉。我刚回来一个月,又要分开,看她从机场嚎叫目送我离开,下次见面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了,或许会变得更聪明些。且行且珍惜吧!

附图:摘自《搜狐网》

《性别没问题》/王康亨(瑞典)


今年3月初坐飞机在荷兰转机回国,一上飞机全是亚洲面孔,不奇怪毕竟是回国航班,就坐几分钟后,旁边上来一名女子,看起来成熟,却缺少几分韵味。飞机飞行平稳后看到她掏出MacBook边敲打键盘边用手机翻译更改着文章,有时也切换到其它文章浏览参考着什么,闲来无事的我眼睛也多瞟几眼,大概是关于社会科学类的文章,和她几番交流后,了解她是一名赴德留学生,她在完成学期的论文作业,内容是关于德国女性就业实践调查的报告。

同为出生在中国的孩子,了解到她从初中开始就作为交流生赴新、加、美、英学习,基本是重要学习和生活的阶段都不在国内,大学留学也很少回国。我对于这种留学生的情况很感兴趣,他对我这种从国内应试教育走过来的也有很多想问的,求同存异吧。

20世纪之前国内基本男主外女主内,随着国家不断呼吁男女平等化,女性有了更多和男性一样的权利,但是还是避免不了各区域的大男子主义现象出现,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更多的还是属于所谓的弱势群体,一言不合就家暴,家庭矛盾频出,女性更多的是隐忍,选择退出的很少。女性在高层职业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比例还不算大。她和我说了,在欧洲发达国家男女平等现象很明显,就业方面,有些重活女性占比甚至超过男性,同一职位的工资男女没太大区别,生育福利政策,女人生孩子,男人也有相对应的产假休息等等。更多的方面可能与历史因素和国家政府政策有关系,一时半会解决不了社会的男女性别差异化问题。不管是微信朋友圈说的,泰国的男人,为了生存,把自己活成了女人!而中国的女人,为了生存,把自己活成了男人。这些体现男女不平等的问题的案例出现。

活在当下,学会尊重自己,去尊重他人,平等的心态对待社会现象,其实没有那么多问题。

摄影:Nick Wu(台湾)

《不一样的照片》/王康亨(瑞典)


小时候父母们基本都会给我们照相,然后到相馆把我们的照片洗出来,把我们这美好的童年定在那一瞬间,等我们长大后可以看着照片回忆过去。

长大后的我们从抽屉拿出那几十年前的照片集册,一页一页地翻开集册,尽管当初百般精心保存的照片,头像已不再那么清晰,终有些说不出的岁月沧桑。身边的长辈,看到这些老照片,都会说上几句,小时候是多么的可爱,长得和爸妈很像,性格很善良礼貌等等,长大后完全变得不一样,女大十八变,不再是爸妈眼中的那个小男孩等等。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从最早的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甚至到现代化3D仿真照片,从复杂的菲林到简单的拍立得;尽管我们感慨时代变化的步伐,但愿现实的我们都能一直保留照片中的那份纯真,继续下去,未尝不是一件乐趣!

各位老铁,怎么看?

摄影:林明辉(瑞典)

注:老铁,铁哥们、好朋友的意思。(周)

《青春无常》/王康亨(瑞典)


青春界限是多大,也没人能解释的清楚,可能是人生的一个里程碑,也可能只是脑海中一段记忆犹新的小故事。

在中国从出生那刻起,就做好了上学的准备,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甚至进入研究院等(21世纪大多数中国人的必经路程)。入学那天老师会告诉你,知识能改变命运,让你拼命地看书、做题、做考卷,才能拥有高学历,然后凭着你的高学历加上个人的求职发挥,谋得一份好的工作。老师最理想化的心声针对每位学生,家长为了更好配合老师的工作,提高学生的素养和知识面,给孩子报各种课外兴趣辅导班,哪怕是你不喜欢的类型,你也得学,否则就得认命的意思。

记得小学那会,我有个发小,是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父母也是人民教师,从小就教育他技能要学得比其他孩子多,在未来学业生涯会轻松许多(特长生,高考加分等等方面)。他三年级开始学钢琴和小提琴,六年级加上个人天赋都过了八级。之前除去课外辅导班,他有一天的假期,我平时都会趁这一天找他玩;看我平日漫散,后来他父母有意见,说他孩子和我不一样,多才多艺以后会有出息,不要打扰他。原本属于我们的青春,就在这教育环境下扼杀了。两人的关系随着时间渐行渐远。

最美好的时光就当属青春时期,是社会变了?还是我们变了?一切都变得那么陌生,那么现实,那么让人无法接受。

Crazy更多的只是电视剧里虚构的诠释,毕竟多数人都在求知的路上寻觅着,答案在下一个路口还是分岔的,没人知道结局如何。

摄影:Nick Wu(台湾)

《冬天来了》/王康亨(瑞典)


2017年11月19日,我目前所在的城市迎来了冬天的第一场雪。第一次在陌生的地方见到下这么久的雪,中午一直下到接近晚上。气温也开始比平时低了许多,或许在北方也待过一段时间,感觉这一切都很正常。

前些年在西安上大学的时候,宿舍的娃是四个南方四个北方的,11月进入冬天的时候,南北方的生活习惯就开始显现出来。记得那时候室外在摄氏零度,一到洗澡,由于澡堂的位置不够,排队到自己的时候,水温就不是很热了。我们四个南方的就商量好,只要没下雪,就凑合在洗漱台用桶接冷水洗澡。我们也建议那四个北方的舍友,和我们一起在洗漱台洗澡,可是无论我们怎么的劝说,他们就是不太情愿,认为我们四个瞎操心。

这四个北方的娃,有点不能让我们接受的是,澡堂有时人多他们就干脆不洗,偷懒的时候也不用毛巾擦身体,导致穿的衣服还有被子等等都散发着个人的“体香”。因为这事迷惑着我们,导致深夜不睡觉我们就开始思考人生,出生在北方的娃不应该比南方的崽怕冷?一年四季除了夏天都穿的和包子似的?只洗热水澡?衣服少换少洗?等等问题(不地域黑,谅解)。

时间过得也快,转眼毕业大家都分道扬镳了。迷惑着我们南方孩子的问题,也将在其他人的身上不断地上演。或许迷惑的事是三言两语解决不了的,时间会证明一切。

冬天来了,气温还在下降,提醒在北国的各位,多给自己添件衣服,注意保暖身子!

摄影:王康亨(瑞典)

《心动女生》/王康亨(瑞典)


记得大概七、八年前各大卫视的晚间节目几乎都是大型婚恋交友节目,我印象深刻的是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具体流程是这样的,主持人入场(插入广告介绍)→女嘉宾入场→男嘉宾入场并自我介绍选择心动女生(男生全力)→女嘉宾对男嘉宾第一印象选择(女生全力)→男嘉宾简历短片→女生再次选择→男嘉宾心目中的理想女生→女嘉宾选择→采访男嘉宾的好友短片→女嘉宾选择→离场采访。

据说节目刚播出的时候,收视率仅次于央视频道,这个数据还是挺吓人的。男女老少都很喜欢的节目,当成一种综艺娱乐节目来看。起初一个女嘉宾在台上站了几个月,都没有男嘉宾能牵手成功,我都以为这个女嘉宾挺有意思的,魅力大,没有合适的菜,后来节目以女嘉宾有私人问题要处理,没能来为由,换个新人取而代之。这些台上站得比较久,颜值身材各方面也不错的女嘉宾,一般都能说会道,骂人不带脏字的那种,很多男嘉宾都会选为心动女生,但是人家会以各种不合适的理由拒绝,网上也有这些所谓的女嘉宾的很多舆论,说是推销自己的品牌,甚至推销自己,可以理解为想当网红,或者是节目找的拖,来吸引观众眼球。

对于我们这些忠实观众来说,这就是恶意中伤他人的行为!差不多我也观看一年后,节目还是那样,一点新鲜的感觉都没有。节目为了收视率,心动女生永远是白富美,能言善辩,一挑三没毛病,男嘉宾除了漂亮的心动女生,其他的都是摆设,可以说是一场相亲辩论赛,毫无真性情。

做真实的节目,才能使观众的心动起来!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向前看吧!》/王康亨(瑞典)


爱情这东西勉强不了,好聚好散,没谈过恋爱的朋友们也都知道。

前段时间我一直和女朋友闹的很不愉快,不聊天到不视频,分手,哭泣,分了又和,周而复始的循环着。这期间怀疑着自己情商是不是太低,还是对方是心机婊?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也吵过闹过,没那么严重,都能彼此体谅对方。一分开几个月,不是问题的事也变成了性质严重的问题;难道两个人交集少了,就成了陌生人?一直很不解,之前有长辈给过忠告,幼稚的女人会让你很头疼,毕竟两个人在一起了,我就感觉没有过不去的坎,一直交往着,时间久了发现彼此之间想的事不在一个点上,就算事情从她个人观点认为是有矛盾的,我也以包容甚至感觉是纵容的心态去肯定她的观点,什么男友力爆棚,我都不会去在乎。

直到我发现自己这么做的方式一直被她借题利用了,心痛是什么感觉,我已经体会不到。一切都过去了,时间在走,人也会变,向前看吧!总会遇到更好的自己。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遥远的缘分》/王康亨(瑞典)


每个人的过去都有一个缘分,在生命的旅途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情人、亲人、友人等等。像粤语歌曲《遥远的她》中“遥远的她,不可以再归家,我在梦里却始终只有她”,尽管此歌的原曲表达的是作者独自徘徊在一个不知名的火车站的站台,看着纷飞的大雪,由铁路左右边引发的思考,与爱情无关,但是粤语翻唱版则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观。不同的人在过去有着不同经历,抒发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我正借此歌及文章来缅怀自己的亲人。

1994年11月17日,这一天的到来恰是时候,我在外公家出生,这么说来我奶奶可能不高兴了,这里不做追究。伴随着一天天的成长,我也来到了市区上小学,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每到寒暑假,我都会回外公家,很多同年龄的小朋友放假可能家长都会陪他们去游乐场或者郊游,但是我并不羡慕他们,我也能很开心的过好每一天,因为外公特别的疼我!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外公都会骑着他那老古董凤凰牌脚踏车载着我去菜市场,渔民刚从海里打鱼上来,很新鲜就拿来市场上卖,外公都会买上两斤带回家熬汤给我喝,接着又会带我去吃当地特色早餐“后安粉汤”,每次他都看着我吃,我让他也买一份,他都说不要,就这样我一直都感到很奇怪,每次回家的路上他都会路过一个老友家里,进门小酒喝上几碗。平时我妈和外婆都会告诫他,说外公身体本来就不好,不要抽烟喝酒,他就是听不进去,她们也和我说,如果外公喝酒抽烟要第一时间告诉他们,但是每次外公带我出门的时候都会和我说,不要告诉她们,当然我为了每天能出门吃早餐和逛菜市场,我都没和她们说,哈哈!每到中国农历七月十五,当地都会放孔明灯当作仪式纪念节日,那天的晚上外公都会拿着手电筒带着我去各个村庄看人家放孔明灯,晚上天空一览无云,天上的孔明灯比繁星还亮,我数着灯睡着了,外公就背着我回家。

时光飞逝,我长大了,外公却老了,高中学习的负担加上年龄之间的隔阂,我俩的话变少了,围绕在耳边最多的就是关于学习的话题,回去待的时间也缩短的,身体不好的他偶尔也会上来看我们,我妈本来打算过段时间接他上来一起住,省的来回跑麻烦。但在我高一的那年,他往生了,全家人伤心欲绝,我面都没见着,我强忍着泪熬过出殡的那天……

事情已过6年,但每回想到过去的那段时光,我都会热泪盈眶,珍惜现在身边的那个缘分,过去就不再回来!

遥远的她 仿佛借风声跟我话
热情若冇变 哪管它沧桑变化
遥远的她 不可以再归家
我在梦里却始终只有她
遥远的她 可知我心中的说话
热情并冇变 哪管它沧桑变化
……

摄影:Clement(马来西亚)

《图个新鲜》/王康亨(瑞典)


记得第一次在《学文集》写文章的时候,是上个月的13号,可以说是在亲戚的怂恿之下才开始动笔,哈哈!

我的文笔自打小就不好,上了高中写作文,语文老师还说是小学水准,每次作文出来的分数都是不及格,用网络流行的一句话,“受到了一万点伤害”。加上如今身处异国他乡,平静的环境,整个人压抑的不行;除了上班,闲暇时间也就和朋友微信聊天,看些国内的新闻。写文章对我来说是件不积极不主动的事。

5月12日,微信上和亲戚聊天,了解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知道我的空闲时间多,可以找点事情做。于是让我关注《学文集》公众号,看里边的文章和写文章投稿,为了图个新鲜,自己也就答应了。

第一次写文章的时候,搞得很紧张,没素材,了解在里边写文章是进行人文交流,言论自由,自己也就大胆地投稿。

当你接触以后,就像我一样,现在整个人的心态都很放松、乐观。鼓励每个人去接受新鲜的东西,给自己不一样的感觉,这都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网约》/王康亨(中国)


网,像网一样的纵横交错的组织或系统;约,约定(这里用作动词),以语言或文字订立共同应遵守的条件。两字分开从字面上,众人都能理解它的意思,那把它们合二为一,就是我们互联网上常说的“网约”。

在中国,“网约”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再加上新闻和舆论的传播,哪怕你不懂,你都有听过类似的“今晚,约吗?”,“滴滴代驾”,“上门取件”等等,可见网约的魅力很大。

自从有了4G网络,我也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手机控,去哪里都要带上手机,因为它几乎能把我一天的行程都能安排处理好,例如出门打车直接约“滴滴打车”,司机到了会call你,你可以不慌不忙的出门坐车,不然你出门等出租车都要看运气;去饭店吃饭,约个号码排队,这就省去了上门排队的时间;现在很多事业单位也开通各自的企业网站方便群众处理事务,我们也可以进行网上预约,现场处理就很方便。

当然“网约”衍生而来的不只是像之前所说的都是便民服务,例如一些约会网站和社交软件,有想法多的人就借着“网约”的头衔找对象相亲,进行“约X”行为,以至产生了种种问题,有些形成案件,公安机关还介入了调查。

“网约”的模式希望能在法治下进行广泛的常规化,合理化运作,才能做到真正的用得安心。

摄影:Nick Wu(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