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君子”,恐怕今日已没人要当君子,因为那是神人的境界!就算有,也远离为妙,因为channel不同,毕竟神的境界不是我们这些凡人可攀附的。所以孔子那句话正好派上用场——敬鬼神而远之。
说到“小人”,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熟悉得很。同样的,无论对君子或小人,都会一视同仁,远离为妙,因为“小人”从自古以来就被赋上恶名,加上从小又被人生历练深厚的先生老师与父母劝诫“小人惹不得”的传统观念,自然对“小人”萌生戚戚之感。虽然天真无邪的我们不知个中原因,但反正以后总会知道,至于遇上时是否落得“再回头是百年身”,就看各自造化了。可是,所谓“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怀有乡土情结的小人,要远离他,谈何容易?唯有学曾子所言,在江湖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小心就是。
呵!我有两个问题。第一,既然君子也远离,小人也要远离,那作为必以群体生活的我们,还可以亲近谁啊?难不成要我们亲近没君子小人没伦理价值观之分的动物群体?(但世道上已出现因对自私人类失去信心,而以动物为精神良伴的趋势)第二,先生老师和全体社会教育我们学做人,那做君子还是做小人呢?君子遭人嫌,小人被人弃,真难决定。难怪今天的时代,大家都努力赚钱,钻研金融经济的哲学智慧,以金钱为至高主义,不去想那恼人的问题。不过我想,君子与小人,哪个比较符合我们人类生活的“相处“效益,还是有迹可寻。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亲君子或小人,可从身边人脉观察、斟酌。至于斟酌标准,孔子亦说益者有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据我经验,小人就具备这些条件。为何小人而非君子?且听我娓娓道来。
小人其实很“直”,“直率”的“直”,要害你就直接陷害你,绝不像君子那样别扭委婉,妇人之仁,明明报仇如此急迫,刻不容缓的东西,还要放下狠话“十年未晚”,等于你还要耐心等他十年,等他处心积虑地向你报复,好不干脆!而小人说来就来,可爱多了。或有人说“君子怀德”,以德抱怨,此更危险,孰能保证此是真君子或“人为”君子?真假难辨,须知现实社会的人类精神已呈紧张状态,紧凑的步伐身心都已感到难以负荷,如今还要辨别真假君子,若真则罢,若是伪货,到他施行“以德报怨”此种压抑人类心理的高难度魔法时,倘若功力不足,遇到拮据时魔力一时丧失,精神崩溃直接找人发泄以泄堆积已久的怨恨,下场岂不可悲?还是和小人做朋友好,直截了当。
小人亦很奉行“谅”的精神节操,《说文》曰:谅,信也。小人与君子之别,孔子本身最有心得,也说的最透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小人所以“长戚戚”,就是因为内在对“利” 的崇尚、追求,所以专心一致,以“利”为终极目标与精神依归,为了利益能够不择手段,六亲不认,甚至大义灭亲。回头试想,对事物的追求能如此诚信与专一,还不是“谅”的淋漓尽致的精神发挥吗?对于此,若要驾驭“小人” ,只要针对“小人怀惠”的心理,适时拿捏对小人施舍恩惠的标准,若擒先纵,让他长期下来饱受“长戚戚”的苦闷,相信“小人之心”绝不难操纵。比起常言大义凛然,时刻板起古圣先哲教条的君子人物,小人还是好亲近多了。
至于“多闻”,小人言二,绝无人喊一。千古以来,在小人历史排行榜上,多少都是学识渊博、精通天文地理、诸子百家的知识分子,如李林甫、秦桧、魏忠贤、和绅还有演技可拿金马最佳的王莽,都无不是“多闻”之列。所以才有小时候“小人惹不得”的警世名言,因为多闻如他们,只要稍施小计,绝对让人死得不明不白,“莫须有”不就是最佳实例?尤其科技昌明的今日,亦是小人当道的时代,大家都热爱追捧诸如《金枝欲孽》、《甄嬛传》的宫廷戏,潜移默化下都将剧情生活化,于生活中实践小人精神,在职场在家庭在朋友圈中上演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戏码,而那些成功者还真有快哉之感!所以纵观现实社会,个个都能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谁都绝对有能力施展“莫须有”,只随他心情,随他欢喜,尤其当心理的“私欲”引擎开始启动,巧计就会绵绵不绝涌上心头,而矛头被对上的人类就可怜了,垂死挣扎亦无补于事,真有还不如享受被计谋陷死的快感……
君子与小人比一比,似乎小人易当,更容易亲近。古之皇帝佳丽三千,今日之我们却是身边小人三千。除非隐居山林,不然就是要与小人为伍。作君子乎?作小人乎?君子过于神人,不愿作;小人如此鄙俗,又不愿当,那该如何取舍呢?呵!既然小人当道,若要明哲保身,如果想站稳在这社会,要符合人类安然生活的经济效益,最好就是自己晋升小人行列,学“小人”哲学,与小人们同甘共苦,共同打造小人国,塑造小人国的大同社会。
(摄影:淡水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