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而远之》/洪剑聪(台湾)

020416 PL Tan 29
有句话我们耳熟能详,叫“敬而远之”,出自《论语·雍也》。一天,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了他老师一个问题:

“夫子啊,一个人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称得上是有智慧呢?“

“做有益于民众的事,不把心思放在迷信鬼神方面,但又能心怀敬意,这就算有智慧了。”孔子答道。

对于鬼神,孔子一向是抱持客观的态度,既不否认其存在,也不作肯定的语辞,只以一句“敬而远之”概括之。同时强调,应将自己的用心,摆在服务社会的层面。有人认为孔子的话模棱两可,敬而远之,那是有鬼神还是没有?回答不清不楚。

古人从两千多年前甚至追溯到上古以前,就有对鬼神存在与否的问题作说解,然而直至今天,除了宗教界以外,我们依然找不到确切证明,鬼神如何存在及如何与人类发生关系。话虽如此,但在无论东西方,人们对于鬼神这科学无法解释的物体却存在一股“敬”而不敢“远之”的恐惧。尤其在华人世界,对于鬼神,许多人都宁可信其有,心怀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去投入金钱与精神,在祈求这神圣的个体(们)能为自己带来利益,或求个保障,或求个安慰。有人逢求必应,也有人万试不灵,有关灵验的问题,宗教界所给予的说法众多纷纭,没有确定的因素。

其实孔子“敬而远之”的道理,只是希望我们做人务实一点,将心思用在有意义的地方,而并非消费在思考这种充满迷思,似有还无,像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或公婆皆有理的循环往复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当中。“远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让人类与鬼神间保持一种相对的距离。这种距离并非说刻意疏远或排斥,而是要人有一实事求是的态度,保持正信,不被怪力乱神来影响我们的生活作息。很多时候正因为心态观念上,人们常把心中所求寄托鬼神,不作精进努力而影响了事情的结果。或生活周遭不如意,就终日疑神疑鬼,惶惶不可终日。

所以孔子才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当我们减少了对于虚无飘渺方面的迷信,才有更多时间在于求进务实方面作努力。心不生妄想、才无忧无惧,身心安然无恙,生活自然美满。

路漫漫其修远兮,山雨欲来我们如何都无法阻挡,终日惶惶对生活于事无补。与其仰赖鬼神,倒不如凭一己之力,将心思和精神致力于生活上的努力经营,作有益之事。不惧风雨,宠辱不惊,一切甘之如饴,未来,自会柳暗花明。

摄影:PL Tan(马来西亚)

《不安闲逸》/洪剑聪

230715 PL Tan 11
又是一年暑假时。在外流荡久了回到家后才会发觉,家果真是个适合养尊处优的安乐窝。 难怪老一辈的常说“在家千日好”。没有读书工作的生活是如此悠哉游哉,百无聊赖。油然而生的惰性,足以淹没对未来的奋发及求生的动力。

我当然不能任由颓废和靡烂逐渐占导我的生活。蛔虫尚力奋蠕游于狭隘的天地以汲取我的精华来壮大自己,小伙伴志比天高,我又岂可匍匐于山脚瞻仰。这样既有违我以“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为处世方针的原则,也丢了我作为雄性生物所独应具有的尊严。

但短短一个多月,须何处觅封侯?纵然有壮志凌云,倘若无用武之地,终究也还不过米虫一只,在家馋食闲云野鹤的日子。还好皇天不负“雄”心人,经友人片语的举荐,鄙人即幸得了一份“优差”——安亲班老师。

安享不过数日的闲逸,我即由虫科顿兑升为人师表。一想到要管教一班乳臭未干,骨子里尽怀鬼主意且犹如脱缰的野马的未来栋梁,心还有几分戚戚焉。但为了自强不息,为了男人的尊严,眼前哪怕是刀山火海,也要勇敢举足跨过,何况眼前只是一群天真烂漫,筷子都还未学会捉稳的孩子。

初来乍到,犹如深入虎穴,惶恐及肃穆的情绪占据心头。我深晓自己的斤两,纵有盖天法力,这些遭受万千宠爱的鬼灵精也并非如此容易降服。况且我只是一介书生,虚微的阳气随时被一榨而尽,故须打起万二分精神。但我的精神瞬间就被周围的陈设打至碎散。架上层迭如山的作业簿和故事书勾起了儿时记忆;壁上墨迹斑斑的白板,仿佛恩师的背影就在面前认真地写上给我们回家练习的生字词汇。看着桌上凌乱的参考书,小学六年的求学生涯顿时历历在目。只觉当时“忙”滋味:功课、补习、课外活动所炮制出的苦况,而经由人生历练的洗礼(袭击),今日却才分外怀念昔日学堂玩乐式忙碌的悠闲生活。

总觉现今孩子的脑袋是装了星宿老人的绝活吸星大法的软件,除了出自本能地吸凈老师的元气外,还要吸纳外界一切耳目能见能闻的百科知识。还记得小学二年级的华文课,我还只是写写生字,笔顺,连连看或做做选择题。而今的二年级学生,已要具备独立思考,练习题上,一个八岁孩子必须读懂文章然后回答问题,甚至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有一题是问:你认为小明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昂堂七尺的成年人尚且都还未学会思考为何,咱们伟大的教育制度掌门人已如此高瞻远瞩地为未来做好“投选”准备。可怜孩子们当然不仅遭受一科的蹂躏,还有国英文、数理等多科正深情款款地等待他们垂青。

从前是看到非洲难民,我才想到珍惜拥有;如今只见这些受苦受难的难 “ 孩 ”,我似乎已无对生活埋怨的理由。至少,我还能偷得浮生半日闲,至于“闲逸”对他们,已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或许根本没这余闲去想);童年于他们,早已成身经百战的战场…… 所以朋友们,在这庸庸碌碌的奔波路程,不妨把脚步放缓,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呗!聆听花开的声音,领略生活的真味,此生方无抱憾。

(摄影:PL Tan)

《君子乎?小人乎?》/洪剑聪

050814 淡水河边
说到“君子”,恐怕今日已没人要当君子,因为那是神人的境界!就算有,也远离为妙,因为channel不同,毕竟神的境界不是我们这些凡人可攀附的。所以孔子那句话正好派上用场——敬鬼神而远之。

说到“小人”,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熟悉得很。同样的,无论对君子或小人,都会一视同仁,远离为妙,因为“小人”从自古以来就被赋上恶名,加上从小又被人生历练深厚的先生老师与父母劝诫“小人惹不得”的传统观念,自然对“小人”萌生戚戚之感。虽然天真无邪的我们不知个中原因,但反正以后总会知道,至于遇上时是否落得“再回头是百年身”,就看各自造化了。可是,所谓“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怀有乡土情结的小人,要远离他,谈何容易?唯有学曾子所言,在江湖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小心就是。

呵!我有两个问题。第一,既然君子也远离,小人也要远离,那作为必以群体生活的我们,还可以亲近谁啊?难不成要我们亲近没君子小人没伦理价值观之分的动物群体?(但世道上已出现因对自私人类失去信心,而以动物为精神良伴的趋势)第二,先生老师和全体社会教育我们学做人,那做君子还是做小人呢?君子遭人嫌,小人被人弃,真难决定。难怪今天的时代,大家都努力赚钱,钻研金融经济的哲学智慧,以金钱为至高主义,不去想那恼人的问题。不过我想,君子与小人,哪个比较符合我们人类生活的“相处“效益,还是有迹可寻。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亲君子或小人,可从身边人脉观察、斟酌。至于斟酌标准,孔子亦说益者有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据我经验,小人就具备这些条件。为何小人而非君子?且听我娓娓道来。

小人其实很“直”,“直率”的“直”,要害你就直接陷害你,绝不像君子那样别扭委婉,妇人之仁,明明报仇如此急迫,刻不容缓的东西,还要放下狠话“十年未晚”,等于你还要耐心等他十年,等他处心积虑地向你报复,好不干脆!而小人说来就来,可爱多了。或有人说“君子怀德”,以德抱怨,此更危险,孰能保证此是真君子或“人为”君子?真假难辨,须知现实社会的人类精神已呈紧张状态,紧凑的步伐身心都已感到难以负荷,如今还要辨别真假君子,若真则罢,若是伪货,到他施行“以德报怨”此种压抑人类心理的高难度魔法时,倘若功力不足,遇到拮据时魔力一时丧失,精神崩溃直接找人发泄以泄堆积已久的怨恨,下场岂不可悲?还是和小人做朋友好,直截了当。

小人亦很奉行“谅”的精神节操,《说文》曰:谅,信也。小人与君子之别,孔子本身最有心得,也说的最透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小人所以“长戚戚”,就是因为内在对“利” 的崇尚、追求,所以专心一致,以“利”为终极目标与精神依归,为了利益能够不择手段,六亲不认,甚至大义灭亲。回头试想,对事物的追求能如此诚信与专一,还不是“谅”的淋漓尽致的精神发挥吗?对于此,若要驾驭“小人” ,只要针对“小人怀惠”的心理,适时拿捏对小人施舍恩惠的标准,若擒先纵,让他长期下来饱受“长戚戚”的苦闷,相信“小人之心”绝不难操纵。比起常言大义凛然,时刻板起古圣先哲教条的君子人物,小人还是好亲近多了。

至于“多闻”,小人言二,绝无人喊一。千古以来,在小人历史排行榜上,多少都是学识渊博、精通天文地理、诸子百家的知识分子,如李林甫、秦桧、魏忠贤、和绅还有演技可拿金马最佳的王莽,都无不是“多闻”之列。所以才有小时候“小人惹不得”的警世名言,因为多闻如他们,只要稍施小计,绝对让人死得不明不白,“莫须有”不就是最佳实例?尤其科技昌明的今日,亦是小人当道的时代,大家都热爱追捧诸如《金枝欲孽》、《甄嬛传》的宫廷戏,潜移默化下都将剧情生活化,于生活中实践小人精神,在职场在家庭在朋友圈中上演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戏码,而那些成功者还真有快哉之感!所以纵观现实社会,个个都能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谁都绝对有能力施展“莫须有”,只随他心情,随他欢喜,尤其当心理的“私欲”引擎开始启动,巧计就会绵绵不绝涌上心头,而矛头被对上的人类就可怜了,垂死挣扎亦无补于事,真有还不如享受被计谋陷死的快感……

君子与小人比一比,似乎小人易当,更容易亲近。古之皇帝佳丽三千,今日之我们却是身边小人三千。除非隐居山林,不然就是要与小人为伍。作君子乎?作小人乎?君子过于神人,不愿作;小人如此鄙俗,又不愿当,那该如何取舍呢?呵!既然小人当道,若要明哲保身,如果想站稳在这社会,要符合人类安然生活的经济效益,最好就是自己晋升小人行列,学“小人”哲学,与小人们同甘共苦,共同打造小人国,塑造小人国的大同社会。

(摄影:淡水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