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益友!/林高树(马来西亚)

我们不愿意和损友周旋,因为害怕受伤害。但是,对于益友,也同样应该存有戒心。

这是为什么呢?益友不是像乳酸菌那般多多益善的吗?试想若是被一大票益友包围,或长期和一名益友捆绑在一起,那压力可有多大呀!益友不是都要诱使我们天天向上、好好学习的吗?不然算什么益友呢?强迫向上这事嘛其实还好,前提是我们打算当圣人吗?如果没有当圣人的念头,只有够吃就好的心态,那么天天向上、好好学习是不是很累人?

真正的损友自然应该敬而远之,但介于损友和益友之间的日常猪朋狗友圈,大家吃吃喝喝说废话,日子不是很快乐吗?做人这回事,不要太认真!快乐就好。

据说,乳酸菌饮品的糖分很高,保健效果却没有想象的大,结论就是用量要适可而止。同样的,益友即便对我们有益,也要适可而止,不然负担太重,恐怕会有反效果!

  • 摄影:林明辉(瑞典)
  • 主题:益友
  • 上一篇文章链接:益友?损友?/宫天闹(马来西亚)

最好的和最合适的/林高树(马来西亚)

我们总是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也鼓励其他人追求完美。

事情都有代价,除了那些在整个过程中被牺牲掉、枯掉的“万骨”十分无辜,自己同时也会因而付出极大的时间、精神、心力;而且,还不一定做得到。即便最后终于达到目标了,掂一掂所付出的代价,有些人不免要问:“值得吗?”

这就像在下象棋时,初学者往往为了抓对方的一只车,不惜丢了自己的双马双炮三只兵。这是没看清楚“终极目标”的结果,下象棋怎么会是为了吃车?而在现实中我们全力以赴的目标,我们到底有多确定它就不是棋盘上的一只车?

好吧!就算确认了人生的终极目标,那已经不是一只车的问题,而是事关棋局的胜败了,那还不奋不顾身扑上去吗?哎呀!胜固欣然败亦喜,人家喜欢争第一,我喜欢快乐过日子。排第二、第三也不错呀!我个人不求第一,如果天上掉下来个第一,我不至于拒绝,但只要有选择,绝不主动追求第一。做人干嘛这么累啊?

可能个人有很高的智慧,可能就是天生不上进,其实我很欣赏完美,只是不要求自己完美而已。做人尽力就好,对我而言所谓“尽力”相当于“尽最符合自己能力的力”,我觉得,那已足以不负如来不负卿了!

  •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 主题:退一步
  • 上一篇文章链接:理性以外/周丽雯(澳洲)

废话少说/林高树(马来西亚)

人与人之间的纷争、矛盾、困扰,很多时候无关“代沟”,而是源起于口舌间。一般认为是“祸从口出”,个人则觉得是因为废话太多之故。

当然,谁也不会承认说废话的是自己,废话都是别人说的,自己口吐莲花,字字珠玑,句句真理,简直该收费才对。要评断谁说的更废话一点,其实也没那么难,但为了他日见面不要令大家太别扭,也就不必那么认真裁决了,毕竟废话和更废话其实也没差那么多。

废话少说是个不错的办法,但不辨明废话的真身,却叫人如何是好?如果认真想一下,自己一天下来说的话有多少百分比是“营养丰富”的话?何谓“营养丰富”?能够发人深省,启发人心,让人改邪归正之类吧?如果没有这样的功能,那无非只是“吹水”的种种不同形式的包装而已,说不说都不至于影响人类历史进步。

做人不要那么高标准?也对!同样道理,做人也不要那么低标准,好不好?很少人会因为不说话而被误会为哑巴,少说话反而会让人觉得高深莫测,很神秘!不说话怎么进行沟通?请问各说各话能算是在沟通吗?代沟怎么产生的?不就是各说各话,再加上坚持己见,还漏了什么元素吗?

少说废话,废话少说,没话找话说,特别没必要。总结一句,就是“沉默是金”。

  • 摄影:Nick Wu(台湾)
  • 主题:代沟
  • 上一篇文章链接:看不懂/杨晓红(台湾)

我的权力!/林高树(马来西亚)

当下社会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字:乱。

这是一个把自由、自我推到极致的时代。我们有权力去做任何事,并且不再讲究意义,甚至不需要理由,老子高兴就好,犯法吗?

乱丢垃圾?警察都不管,你管得着?指着老爸的鼻子说话不行吗?去报警啦!对长辈不礼貌?告我吧!半夜三更不睡觉去大马路赛脚车,你妒忌喔?不要妨碍我的自由!这是我的权力!

没错,现在不是中世纪,我们有自由,有权力。

如果在孤岛上自生自灭,你确实可以随心所欲做任何事,即便高兴天天吃屎配尿也不会有人阻止。那,绝对是你的权力,记得细嚼慢咽别噎到。

然而,你是独居在孤岛吗?纵使绝对尊重你的自由、权力,在和其他人共同生活的社会中,你的责任呢?想都没想过?你要求拥有最大的权力,却连最小的责任也没付出?这说得过去吗?

在现代社会我们有自由、权力,也有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例如,今天我们都有受教育的权力,但我们同时有去接受教育的义务。要不是政府执法不严,该有多少人会因为教育的缘故被法律对付啊!

企图将个人权力、自由在公共空间施展到极致的人,大概最后都会在监牢里面壁思过吧?如果暂时没打算搬到荒岛独居,那就不妨尝试想想自己在社会中有什么应尽的责任,多少总会有一些责任的。

能够有更多一点人这样去想的话,相信社会就不会那么乱七八糟了。

智慧•态度/林高树(马来西亚)

即便不是每一天,生活至少也经常是充满挑战的。当挑战来到面前,你可以选择逃跑,可以选择假装看不见,顾左右而言他,或者选择挺身而上,打了再说。选项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个人始终相信,遇上问题,你要不想办法解决问题,要不就等问题来解决你。所谓“等运到”纯粹只是自欺欺人,奇迹发生的几率有多高,大家心知肚明,又不是在看刘谦变魔术!不过话说回来,华人确实相信命运,这辈子等不到,那就看下辈子怎么样吧!若采用这种态度面对生活,境界有点高,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古希腊人不相信命运。就算他们最相信的神把命运明明白白宣布了,摆在前面的就是一条绝路,怎么样?古希腊英雄还是想尽办法反抗已知的命运。古希腊的神虽然在我们看来,言行举止往往实在没个神的样子,譬如万神之王宙斯简直就是个变态,除了用自己的“神力”变身去偷情,还和自己家的好几个女眷乱伦,很不像话。万神之王都这么一副德性了,但神终究是神,预言最终是一定会实现的。结果呢,古希腊的英雄们个个下场悲惨,但他们勇于反抗的故事被世代传颂。这种不服输的态度,感觉上还蛮轰轰烈烈的。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其实能算英雄吗?这一点或许还有待斟酌。不论是古希腊英雄,还是最早被鲁国守城门的军人这么形容的孔子(详见《论语·宪问》),我们都不忍心当面点破现实,甚至可能还会被感动到,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谁也不想去当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明知不可却为之,那是为了什么呢?那可不是在解决问题,只是在被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表达了一下挣扎的意思而已。称得上勇气吗?勉强吧!但徒劳不是智慧。

或许,我们都需要接受一个不那么美丽的事实,即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可能事关生命的极限,也可能就是自己能力不足,没什么好不服气的。好比即使对手是拳王阿里,你当然依然可以选择冲上去打了再说,但结果不会改变,结论也还是一样:徒劳不是智慧。

“没有用”是经常用来骂人的话,说明我们的观念中重视实际成效,一个没有用的人向来被公认其价值还不如叉烧。当然,做人也不是永远都需要以功利为考量点,即使不代表智慧,就是不计工本硬要展示态度。

行不行?当然行!个人的生命个人负责,自己高兴就好。

热情时限/林高树(马来西亚)

很多人都会在新年许下新愿望,新愿望很多时候最后都不了了之。那股热情能够持续多久因人而异,可能三天,可能三星期,甚至三个月,共同点是都坚持不到最后胜利之日。我们不妨使用一个简称来说明这种虎头蛇尾的热情:五分钟热度。

高中时代的华文老师认为有四季地区的人民成就会比住在热带地区的来得高。为什么?因为他们每一个季节开始就许愿,即使也是五分钟热度,但是四五二十,他们在热情消散之前累积的二十分钟一定比我们的五分钟来得强!

我猜想,华文老师大概只是在开玩笑。不过,如果用华文老师的逻辑去思考,我倒觉得尤其马来西亚人在这方面占有一定优势。怎么说?假如我们除了在元旦许愿,也在其他节日许愿呢?那可不得了!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节日多如牛毛;坦白说,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几十年,至今都还没完全搞清楚我们到底有多少节日。

譬如,宗教性的节日有最基本的佛诞日、默罕默德诞辰、圣诞节。人间世的最高元首诞辰也算得上一个节日吧?就算不当它是个节日,至少也是个假日,大家还是很喜欢这日子的。接着是各族群各自的节日,如华人有农历新年、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等等,马来人有开斋节、哈芝节,印度人有屠妖节、大宝森节等。东马那边的丰收节、基督徒的复活节等虽然一般人不太重视,但是为了许愿的缘故,也是个不错的日子。全世界共同庆祝的元旦、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儿童节、五一劳动节,我们也没遗漏。林林总总,每年有几十个节日,还真是族繁不及备载呀!太开心了!

如果我们鼓励小孩子逢年过节都一一许愿,那可真的不得了啊!假设我们一年有三十个节假日,每次都许愿,五乘三十得一百五十!乖乖!诺贝尔奖怎么还没落到马来西亚!我思来想去,唯一的解释就是,我们许愿的人对执行自己的愿望只怕连五分钟热度也没有。

那还能叫许愿吗?咦!

摄影:Kelly Lin(台湾)

主题:计划

上一篇文章链接:B计划/周嘉惠(马来西亚)

未来新时尚?/#林高树(马来西亚)


小时候脑筋不好,常常忘这忘那,老妈骂:“吃饭会不会忘记?”吃饭倒不至于忘记,因为吃饭时间一到,老妈就会喊“饭煮好了!”我们兄妹很快就会发现,其实饭真是煮好了,但其他的一切还没有。觉悟到只是空欢喜一场之后,接着我们就要开演苦情戏,要不模仿粤语残片的对白:“有饭吃咯!”,或者忘了是《星星知我心》还是《苦心莲》的:“哦!白米饭!”当然表情必须是万分惊喜的。

后来脑袋发奋图强,记忆力变得非常强大,譬如我可以重复半年前别人说过的一句无关痛痒的话。可是,如今“忘记吃饭”这件事反而经常发生。仔细想了想,觉得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我不是那种认定少吃一顿饭就会死掉的人。其次,工作的关系经常会路过人烟稀少的地方,想吃也没东西可吃。我不像孔子专吃切得方方正正的肉那么龟毛,但最近由于年纪渐大的缘故,吃东西还是有点讲究的。在该吃东西的时候却没有适合的食物,头脑会自动选择调整到“遗忘”模式。我认为事情的经过就这么一回事。

这让我联想起四十年前巴生地区的名医“头疯林”。林医生医术高明,但就是习惯性的口不择言。当时病人喜欢请教林医生依自己的病情是否需要戒口?医生会回答:“什么都可以吃,只有一样东西不可以吃。”病人必然追问:“什么不可以吃?”医生坦然相告:“屎不可以吃。”头疯林,果真名不虚传!

偶尔担心少吃一顿会不会把自己饿成血糖低?因为感觉上手脚都软了,但这很可能只是幻觉,毕竟都是靠自己亲自把车开到那种鸟不生蛋狗不拉屎的地方,而且过去预先囤积了不少战备能量,估计即使绝食两星期也饿不死,少吃区区一顿午餐应该没那么严重。营养师朋友建议我不妨吃些种子类的食物,除了瓜子我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是适合人类吃的种子类食物。

要我把车停在树荫下慢慢嗑瓜子,可实在没那个闲情。不过,一边开车一边吃瓜子行吗?在这方面,坦白说我确实有过人之处。想当年在国外自驾旅行期间,曾经为了不妨碍赶路同时为了提神的目的,表演过双手不离方向盘吃鸭掌的绝技,而且吐出来的骨头一干二净,毫不含糊。多伦多唐人街鸿发饭店(现改名为新鸿发美食轩)卖的鸭掌确实美味呀!同车的朋友看得目瞪口呆,钦佩得当场向我要了签名!

话说回来,吃瓜子难度要比吃鸭掌来得高。首先瓜子在本质上不属于吃一颗两颗就拉倒的食物,少说也得吃它十颗二十颗吧?否则还不如不吃。那就无法要求双手不离方向盘了,比较取巧的办法是一手握紧方向盘,另一手偶尔抽空往嘴送瓜子。瓜子有壳怎么办?这非常考技术,牙齿必须轻轻把瓜子壳咬开,然后凭感觉靠舌头把瓜子仁分离出来吃掉。万一瓜子壳碎成四分五裂的就难以成事了,必须放弃任务。吃完后,拇指和食指把瓜子壳拿下,换上食指和中指夹的新瓜子,动作一气呵成,前后用不了三秒。

边开车边吃东西很常见,但吃的是鸭掌、瓜子就不同了,隐隐然已经上升到艺术的境界。有时候会有从旁超车而过的司机瞪我一眼,哼!妒忌啊?如果前面有警察,看看警察叔叔是抓你玩手机,还是抓我吃瓜子!虽然艺术总是曲高和寡,但民以食为天,我的绝技成为未来新时尚的可能性应该还是存在的吧?

照片说明:1. 最前方的就是鸿发饭店。2. 鸿发卖的卤鸭掌。
照片摘自网络。

上一篇文章链接:四轮驱动车/廖天才(马来西亚)

天下有不是的父母/林高树(马来西亚)


许许多多有问题的个人,不论是行为偏差,或是心理不平衡,如果追究起来,往往都可以归咎其原生家庭。这么说其实有点避重就轻,单刀直入的话,根本就得直接怪罪到其父母身上去了。

这怎么可能?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啊!这句话出自《幼学琼林》,是明朝人用的幼稚园课本。根据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孝敬父母,恪守孝道原是我们的本分。但如果有谁在小学毕业后仍抱着“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的观念不放,那么智商显然是出了问题。

人无完人,一旦升格为父母怎么就突然无端端变成圣人了呢?这种想法未免太过一厢情愿。就算普通人变好人,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何况这世界上混蛋多得是,他们会在成为父母的瞬间转化为天使?别傻了!

混蛋的产生关系到三观不正。三观者,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也。不正,其实就是和社会普遍认同的标准不同。最近被抓到强迫自己妻女卖淫的家伙就是最好的例证,他不是神经失常,而是三观不正。三观不正说起来轻松,实际上可以表现得非常非常变态。

在一个父母三观不正的家庭中成长,如果天可怜见,孩子不受污染,但这童年阴影只怕在往后还要陪伴纠缠很长一段日子。如果最后终于摆脱了阴影,那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可喜可贺!

比较不幸的情况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同样培养成了具有不正的三观的人。这可能有助于在这样的家庭生存下来,但是可以预见这“家族的幽灵”誓将继续为虐下去。

面对这样的家庭、父母、孩子,我们爱莫能助,唯有一声浩叹!

摄影:Nick Wu(台湾)

上一篇文章链接:家族的幽灵2.0/周嘉惠(马来西亚)

超值/林高树(马来西亚)


买菜的时候,顺手拿了一根葱或两根辣椒,老板没算钱,心中顿时产生一丝暖意。这是在超市不会发生的事,不论门面如何堂皇、店员如何有礼貌,谈起钱来超市就是一板一眼,冰冰冷冷,没什么人情可说。想不给两根辣椒的钱?马上启动“关窗落闸放狗”的SOP,休想逃走!

从这个角度来看,温暖的感觉实际上是来自自己心理的变化。即使在物价高涨的今天,一根葱或两根辣椒也不会值很多钱,但那是一种意想不到的人情味,或者也可以说是像刚进行了一次超值的交易,心情难免有点小小的暗爽。

如果希望三不五时有这种温暖的感觉发生,最可行的办法应该是降低对各种人事物的期望。如果一早认为卖菜老板就是欠你两根辣椒,那么老板没算钱你也会觉得是天经地义的事,何温暖之有?但是如果你预备老板会用计算机算出小数两位的辣椒价钱,而现实上老板却没去计较,正常人谁能够不喜出望外呢?

所以,我们不妨把孩子当成白眼狼看待,一旦他们竟然自动自发端了一杯水来,你能够不感叹这票白眼狼养得很超值吗?我们也不妨把雇主假设为奴隶主,有一天老板居然自动加薪水,心中能够不充满温暖、充满爱吗?我们还可以把邻居、同事、政府都想象得不堪一点,而他们又实在没那么坏,那他们的一举一动岂不是随时都会让人感觉好温暖、好贴心?

无欲不仅仅则刚,它也协助产生超值的感觉。难怪古代智者总是劝人要克制欲望,那是为了让我们生命时时充满小确幸的温暖呀!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上一篇文章链接:到处都有温暖的花絮,就看你摘不摘/刘姥姥的孙女儿(中国)

修行/林高树(马来西亚)


天增岁月人增寿,一般人对年纪增长通常都认为是好事一桩。不过,成语“马齿徒增”也表达了相反的意思,没有任何成就地一年年活过去,平白无故增加地球的负担,好像又不是太好。

传统儒家思想倒是给我们这种浑浑噩噩过日子的人指示了一条明路。《大学》里建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成功之路,其实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看。平天下不行,算了!治国,轮不到我,算了!齐家指的可不仅仅是结婚生孩子,而是管理好家族,嗯……,算了吧!修身嘛,这个有机会!

简单的说,修身就是管好自己,坏习惯趁早改掉,“饭前洗手,饭后漱口”、“今日事,今日毕”等幼儿园、小学教的道理都应该可以算在这笔账内。有决心的话,这些都是办得到的事,不论是在幼儿园或小学时期,或者七老八十的时候。

修身就是儒家讲究的修行,意思即“修正行为”。把错的行为改正过来,对的行为精益求精,这就是儒家的修行。《论语》里孔子劝大家“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等都不是太难做到的修行办法。

在儒家的视野里,人老并不绝望,争取修行还来得及!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上一日文章链接:孤独老死,谁知道?/陈保伶(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