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门前四届的博士生中,彭怡云是血统最纯正的,“正港”戏剧系出身,其他几乎都是三教九流的怪咖,并非只有我一人如此。因为成长环境的关系,其实我们都不免有一点“反攻大陆”的情结,共同话题还不少。
悼文四:《再见》/彭怡云(寄自台湾)
自从闭关书写论文后,几乎停下脸书和微信的分享功能,然读到学妹李丽写《师兄》给当事人的一篇悼文,加上正值中国鬼节,不禁想起台湾王小棣老师的动画《魔法阿妈》与改编台湾作家刘梓洁的电影《父后七日》,都带著一股温馨和诙谐的幽默抒发对思念之人的情感,忍不住想抓住师门胡导(胡志毅老师)研究中最得意且不可言说的神秘性,来说说嘉惠师兄。
故事从杭州萧山机场开始,2012年9月,刚结束台湾手头的工作,带着一脸疲倦搭机前往杭州注册。除了当年度五月口试抵杭停留三天两夜,忙碌的工作节奏让我对于即将离开台湾前往杭州长住没有一点身心准备,当时的念头只有一个:买了机票,随意找个地方大睡几晚,其他再说。但,这真不是出国当留学生的好模范。幸好住在杭州的严晓蓉师姐,让我联系上远在马来西亚的师兄,不但一下搞定住宿问题,连抵杭的时间似乎都很巧妙。彼此约定,他会在机场等我,再一块儿搭车。
尽管见到师兄本人前,曾听闻台湾的指导老师介绍有此一人,但一直没从网路邮件交流连接上两者其实是同一人。当然,从师兄的名字、如日本漫画《灌篮高手》教练的外型,到自述拥有工程师背景又从商的他,为何会与希腊戏剧研究搭在一块呢?实在百思不得其解。然,这一切看似毫无关连,却也是最具戏剧性的转折。对师兄是,对他的家人是,对认识他的友人更是。
因为,亲切的师兄,不只顺道接到傻呼呼提好行李的我一路赶回浙大西溪校区,并趁著夜晚返回酒店后,传授课业安排、论文开题与后续可能遇到的状况,一一做了详尽的提醒。一向被友人视为生活白痴的我,顿时掌握在杭州读博的步调,甚至经其转介绍,还认识同校区人文学院的台湾师兄。作为同门师兄,他不但善尽作为学习先行者的榜样,再者,在2014年华文戏剧节期间,他给予的最大协助,让我能顺利完成老师交办的业务。不管是初识或者是后续的每次相见,皆因师兄匆忙的行程,难得有机会让我好好表示,趁此机会一并写上满满的感谢。
除此之外,师兄在马来西亚地区坚持华文和《学文集》的推广,特别让我佩服。为人子女,又身兼丈夫、父亲的角色,白天忙著公司的业务,下班后陪伴家人,操烦的庶务,仍不忘每晚为女儿们床前阅读经典作品,如:《白蛇传》、《希腊神话》,当夜深再享受一人的阅读,保持《学文集》未曾间断的超高水平记录,实非常人所为。藉每月主题使观文者看见不同地区面向世界的方式,督促尚埋首论文的我,不要恐惧与害怕世代交替之際不可避免的家庭期待/社会压力,有朝一日能在台湾持续透过戏剧艺术形式来推动公民意识和艺术美学的建立。如师兄创建《学文集》所言,期许自己十年有成。
以台湾Cheers杂志于2015年3月某篇标题:你要的是“十個一年”還是“一個十年”?做结,深知梦想不怕大,而是心胸有多大。源自师兄的精神鼓舞,让坐在书桌前的我略表心意。同时,达到对师兄的思念,也完成八月《环保》主题的附加价值,个人的心灵净化(环保),并期待来日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