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打什么时候开始,更不知道是为什么,电机工程在某些地方已改称电气工程。不过,对我这种讲究“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死硬派而言,电机工程就是电机工程,改什么呢?
虽然从来都不是什么秘密,但可能有些新读者不知道其实我的职业是工程师。精确一点的说,电机工程师;再精确一点的话,顾问电机工程师。我平时的日常工作就是负责新工厂中电力分配的设计,以及到旧工厂做定期的安全检查。偶尔,客户做维修工作时也会要求我去工地“坐镇”,虽然自我感觉更像是一尊菩萨,而最大的作用就是万一有突发事件发生,当大家吓得目瞪口呆或四处乱跑时,马上跳将出来,高喊一声:“大家别慌张!”(现实或许没那么戏剧性,但实际上就是这么一回事)这种工作一定都是发生在公共假期或三更半夜,当工厂停产,我们才能够从容地把电源切断,然后进行必要的工作。顺便打个广告,读者中若有人要建工厂也可找我,价钱公道,童叟无欺,凡祭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口号者,还另有折扣。
扯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明,自己平时工作已经忙得不可开交,开斋节假期、周末还连续多次被喊去扮菩萨,搞得“民不聊生”,甚至导致六月份的《回顾与展望》脱稿,实非我所愿的啊!既然米已成炊,干脆就六、七两个月一道回顾吧!
原以为“友谊”肯定要比“数学”对一般人来说更有感觉,毕竟友谊还是会留下一些美好回忆,很多人对数学的印象却只有恐惧与怨恨。但是,我的预测显然是不灵的。至少对《学文集》的作者而言,情况有点不一样,虽说不上吃惊,但多少是感到意外的。
以前在大学一、二年级学微积分,犹记课程的重点之一是求两个固体在各种情况下的交集。上这门数学课,最基本要求就是具备三维的空间想象能力,否则怎么去求两个立体的交集呢?可是,在班上却真的还有不少同学只能想象二维的平面,三维对他们来说就未免太伤感情了。他们面对数学练习欲哭无泪的惨状,印象实在太深刻,而美国大学英文课那“每一百字只准有一个错误”的规矩,也曾经让我心惊胆战过日子,那种头皮发麻的感觉到今天都还记得。反正每个人都各有长短,于人于己还是都多带点理解和同情吧。
杨晓红在《玩数学》中提到的“印度数学”值得宣传一下。从小就知道台湾学生是背“九九乘法”的,而马来西亚习惯上则要背到十二乘十二,感觉自己比别人多背这么多,实在亏大了,心理很不平衡。后来发现印度学生乘法表要背到十六乘十六,不禁大吃一惊!原来还有人比我们更苦命!实际上近来台湾海峡两岸都开始注意印度的算术,这里没法对此详述,大家有兴趣的话不妨上网去找一些例子看看。这里附上一个相关视频,听不懂印度话相信也能够明白他们在算术方面确有过人之处:按这里。
七月比较特别的情况是,出现了三位新朋友的投稿。希望三位以及其他生力军日后都可以多多来稿!
《学文集》的长期读者相信都已经留意到作者练鱼具有出色的说故事本领,这个月的文章《树的朋友》是又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说故事的本领已几乎被现代人遗忘,别说为人父母者不会说故事,就连那些专业的电影编剧常常也是不知所云、炒冷饭的时候居多,如今想在电影院获得惊喜的几率可说是微乎其微。
张雷近来的文章显得更平易近人了,对熟悉他的文章的读者而言,《我们曾经迎接过世界末日》完全是个意外惊喜!后来有读者表示也曾经有过准备迎接世界末日的经验,想不到世界末日派的信徒还真不少啊?
我们大家都需要朋友来滋润生活,但友谊这回事,就像何奚在《合流,分流》所说,合则来,不合则分,太看不开终究于事无补。真需要朋友,而又一时找不到靠得住的人,或许可以仿效林高树找个“隐形朋友”,阅读去!
八月的主题是“八卦”。没错,就是东家长,西家短的那种八卦。请记得,《学文集》是人文网页,我们还是希望能对八卦这个大家习以为常的活动谈出点生活上的意义或醒悟。倘若有高手想要谈《易经》当然也是欢迎的,只要不去钻牛角尖就行了。
七月分别为马六甲的人文馆以及精英大学同学组织的读文会导读《此时情》,两场座谈都和出席的朋友进行了交流。想不到的是此事还有后续,后来和读文会的其中六位同学达成协议,以后每月将会定期见面继续交流。如果有住吧生谷一带的读者对这个活动感兴趣,也欢迎加入(联络邮箱:xuewenji.my@gmail.com),让我当个向导,带领大家把触角多伸长一点,以便见识更广一点,思考更深刻一点。(周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