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板印象”这个命题属心理学范畴,对于不谙此道的本人来说想展开笔墨难度颇大。于是翻检2017年由权威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关于“刻板”词条的标注解惑。不看还兴致满满,看了却更生疑团,原来刻板一词的释义只两条:1,在竹木石金属等板面上刻字;2,形容词,呆板,没有变化。
《现代汉语词典》隔三差五的修订本上,明明强调要“充分利用各类语料库选收或检验新词丶新义和新的用法,力求反映近些年来词汇发展的新面貌和相关研究的新成果”。如此通用的“刻板”,其释义竟然仅仅一个动作和一个表情而已!我不知道辛辛苦苦的编纂老师们是如何利用发展现代汉语的旧成果和新面貌的,单从“刻板”一词的释义来看,至少没有深入社会,广接地气。
在我们宁波方言里,刻板这个词往往形容认死理,专做一般人不敢做,不会做的事的人。比如“这个人刻板订钉,说一不二。”“此人石骨铁硬,油盐勿进,刻板一样。”等等,在常人里眼里刻板的人是固执,是呆子,所以在圈子里很孤独,被排挤,甚而至于身败名裂。比如岳飞被害时没几个明白人为其请命,因为皇帝被蛊惑了,谁敢质疑就杀谁!袁崇煥被判凌迟后,不但无人收尸,几万人还拥去刑场啖他的肉解恨!因为被洗了脑的老百姓中了乱臣贼子的反间计,气糊涂了。方孝孺只为坚持史实,在皇帝逼迫他草拟诏书时竟写了“燕贼(朱棣)纂位”四字,皇帝勒令他修改,不然诛他九族,他的回答是“诛十族何仿!”明成祖朱棣恼羞成怒,不但将这位大儒施以车裂酷刑,还下旨诛杀方氏五族及姨族三代,妻族二代,门生一族共计十族诛870余人。800余条鲜活的生命一夜之间化成冤魂在东海象山港边游荡!当年受诛连的也有奉化戴氏一家,兄弟两与方孝孺同殿为官,私交甚厚,也列入十族之内,朝廷不但把戴氏兄弟与方孝孺同时杀头,连他们的族亲也不放过,奉化县志上还把明戴项氏火烧族谱,舍命救族人子弟的事迹录入传内,以示彰显。
刻板的人才能干出如此轰轰烈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岂能用“呆板”玷污他们的灵魂!
可见“刻板”这个形容词只用于“呆板”实在太单薄了,它与正直,鲠直,坚定,勇往直前等同样亮丽,是一种充满正能量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社会便无法进步,文化便陷入泥潭,人们便会梦游,历史便要倒退。
我是个穷乡僻壤长大起来的人,目睹过一个农村七十年的变迁。那个村原来也是地无三尺平,家无三月粮,有儿难成家,有女不易嫁的穷疙瘩。合作化以后,村支书发誓要改变穷命运,带领村民改天換地,凭着一股刻板的硬勁,用一犁耕到头的老黄牛精神,经十年苦干,十年生息,生生地把一大批野免子安家的田地改造成平整方切的高产良田,田边渠道暗沟边种上花木果树,环村引进清清的剡溪水,沿河还搭起繁果累累的葡萄架。一座美丽的村庄崛起在宁绍平原的延伸地南端,年年稻浪滚滚,果香四溢,好一派浙东风情!
汗水浇开幸福花,奇迹赢得好名声,老书记被请上天安门国庆观礼台,上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评该村为世界生态五百强!村民们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实惠,一家家住进连体小洋房,外姓女巴巴地抢做该村新嫁娘。
可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老书记鞠躬尽瘁后,接班人使不上刻板功夫了,渐渐地金钱替代了精神,良田变为鱼塘、加工厂、游乐场、小吃一条龙等等。现在除节假日还有些少年儿童、少男少女,以及外地打工族光顾,吃喝玩乐一场,大好的金水银田上,只剩下浓重的绿意和轻微的喘息了,伊莉沙白女皇若是重游该村,恐怕会老泪纵横!
絮絮叨叨地说了上述刻板史事,只是想强调一下,“刻板”并不单单是《新华大词典》诠释的那种“呆板”;这个词涵盖着十足的能量信息,无论对人对事,用好了是响当当的中国的脊梁,中华五千年文明是这些刻板的人们和刻板的精气神支撑起来的,反之则倒退,倒塌,一发不可收拾。
- 附图摘自网络:杭州岳飞墓。
- 主题:刻板印象
- 上一篇文章链接:刻板/刘明星(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