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在大学就读心理学的时候,最喜欢的科目之一就是社会心理学。其中个最接地气的课题就是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刻板印象主要述说对特定族群或团体的观点,像是“女生数学比较弱”、“念理工科的男生比较宅”、“肥胖的人比较贪吃”、“黑人比较会打篮球”、“男生比较好动、女生比较文静”等等。通常,这样的刻板印象都是过度简化但不一定全是负面的。
偏见则是在刻板印象的基础上,对特定族群和群体产生负面情绪和预期,比方种族主义者。歧视则是把偏见再度延伸,对于拥有特定身份、群体和特征的人进行负面对待,例如觉得成绩差的孩子一定是品行不佳,进而差别对待。
虽然看似刻板印象是三者之中最轻微的,可是根据一些心理学研究,单是刻板印象就足以影响个人表现。《韦瓦第效应》的作者Claude Steele就发现在密西根大学里的黑人普遍成绩都低于白人,但是能够进到名校,就证明应该不是普遍黑人不够努力。之后,他的研究显示,其实单单是担心自己的表现如果不好就会加深“黑人没有白人聪明”的刻板印象,这种压力本身就足以影响表现。面对测试,他们脑中最活跃的区域并不是处理认知的前额叶皮质,而是负责社会情感问题的前扣带皮层。
但是,如果在测验时告诉学生只是要研究人如何解决问题,无法评估个人智商,那么普遍黑人学生就和白人学生一样了。作者研究结果显示这样的刻板印象,带来的是一种恶性循环:“刻板印象——担心印证刻板印象——试图打破刻板影响——产生额外心理压力——影响实力——表现不佳——刻板印象”。
那么我们有办法降低刻板印象吗?作者提出环境的改变可以提供安全感,像是拥有足够多元文化的办公室可以提高安全感、黑人教授本身就能打破“黑人比较笨”的刻板印象等。其二、就是通过叙事干预刻板印象。在史丹福的研究显示,通过安排黑人和白人写信给某学校的小学生鼓励他们只要通过后天努力,就能改变命运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没有“天生就比较笨”的心理负担的白人成绩没有显著提升,可是黑人成绩竟然进步了三分之一。
其三,作者鼓励我们应该有更多对话,正视彼此的差异。因为另个关于种族议题对话的实验显示如果我们只要给予受试者指示,告诉他们种族议题本身就很敏感,说错话在所难免,但是我们正是通过错误来学习,就能减少因为担心“政治不正确”而避免的沟通,而自然的沟通也能让双方发现其实对方并没有如想象中的巨大差别。
事实是我们因为文化和成长环境,我们都有刻板印象,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正视它。很多人说亚洲人数学比较好,女生数学比较不好,那么亚洲女生的数学是好还是不好呢?刻板印象的存在,让我们简化了了解别人所需的努力。
- 摄影:周丽雯(澳洲)
- 主题:刻板印象
- 上一篇文章链接:是你想成为的大人吗?/驴子(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