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人可能曾经想过,“如果路见不平的时候,我会出手相助吗?”接下来的衍生想法,可能就是“那要看看当时有多少人,如果人多可能风险小一些,我就会拔刀相助。”可是,1964年的凯瑟琳·吉诺维斯凶杀案和由其所引起对旁观者效应的研究却证明不义当前,周遭人越多,我们伸出援手的几率越低。
1964年3月13日,2.30am,名叫凯瑟琳·吉诺维斯的女性从酒吧下班后如常开车回家。可是,今日不同的是,多了个温斯顿·莫斯利的男人。之后发生的事情,基本上只要读过心理学本科,或是对心理学稍有研究者,应该都会听过此事。
温斯顿在凯瑟琳下车之后,跟上她,捅了她两刀,凯瑟琳尖叫道:“天啊,他捅我,救命。”之后,有位叫罗伯特的邻居大喊:“别碰她!”温斯顿跑走,凯瑟琳缓缓向公寓楼后门走去,渐渐远离所有目击者的视线范围。之后,温斯顿却折返,找到凯瑟琳后,再捅了几刀和强奸她,并偷了$49美元后离开。犯罪过程持续了大约30分钟,没有人能看到或听到,最后是邻居兼好友索菲亚发现了她。
而此事之所以引起极大的关注,是因为前后据报道,有38位目击者,一开始新闻报道说完全没有人帮助或报警,之后经过调查,发现其实有几位目击者尝试报警,当时甚至还没有911紧急热线。但是,38位目击者却无法帮助1位受害者,也引起了极大关注,之后也启发了社会心理学家约翰·达利和必博·拉塔的一系列实验。
一系列实验里,相对多人关注的有像是社会抑制作用(社会比较理论)、社会影响结果(从众心理)和责任扩散等等。社会比较理论说的是当有其他人在场时,我们会比无人在场时更谨慎评估和比较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以防尴尬难堪场面。从众心理说的是我们会倾向于观察并模仿周遭人的行动,别人不动,我也不动。
责任扩散则是说当别人在场的时候,我们个体不去救人的责任和代价就会(至少心理层面上)减少了。不作为的罪恶感也相应降低。试想想,现在有人在你附近跌倒,东西散落一地,对比与繁忙人流攒动的街道,若是当时只有你和他.你会觉得你能不做点什么吗?这些或许也能多少解释当年的小悦悦事件,她还在的话,上两个月刚过了13岁生日,在初中一年级。
每个人都希望如有一天不幸遇上什么事情有人帮助,我们也有可能会遇到需要帮助的人,除了制度上、司法上(可能有人担心‘碰瓷’)的改善,加强对心理层面的认知,或许能让我们突破自身的局限,在别人求救时,伸出援手。
- 摄影:周丽雯(澳洲)
- 主题:路见不平
- 上一篇文章链接:谁来拔刀?/杨晓红(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