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没有辜负大学老师的话,当时就读心理学时,学习的比较大的几个门派分别是“精神分析学”、“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等。而精神分析的“门派掌门人”就是鼎鼎大名的西格蒙德·佛洛依德(德语: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享年83岁),据维基简介,此人乃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在精神分析学背后的其中个理论,是谈人们的自我防御机制,这是种我们在面对焦虑等负面和无法接受的思想和情绪时,潜意识产生的保护机制。据弗洛伊德称,这样的防御机制,让我们在心理层面适度扭曲现实的状态下,更好的适应负面的情况。
哪有那些防御机制呢?主要的有压抑、否认、投射、置换、升华和退行等等。首先,其中最普遍的是压抑(Repression),压抑是自我(ego)利用潜意识来不断干扰和压制一些想法浮现到意识层面,典型的例子是谈到弗洛伊德都常提起的“恋母情结”。此外,否认(Denial)也常出现在丧失情人、烟民不愿真心承认抽烟有害、家属不接受诊断结果等等的情况下,也就是当事人拒绝在意识层面上认可事情的真实性。
投射(Projection)也是相当普遍的自我防御策略之一,主要体现在把遭受负面情绪、感受或想法的主体(自己)换成外部对象。“以小人之心 度君子之腹“就是一个典型,因为当你觉得其实大家都是这样坏的时候,心里就比较好受了,或者说“别人都是这么做,所以我也照样做。”
置换(Displacement)则是和升华(Sublimation)有部分相似之处。两个都是和暴力情绪有关,但处理方式不同。使用置换的人,可能在公司受了上司的气后,回家发泄在伴侣身上,而使用升华机制的人,则是把这些情绪发泄在运动等社会可普遍接受的行为上。最后,退行(Regression)指的是当人面对压力等情绪的时候,可能会像是退回到孩童时代,吸手指、尿床等,是种退缩、沉溺于自己世界、逃避来减轻焦虑的方式。
弗洛伊德之所以提出这套自我防御机制理论,是为了解释人类如何处理各种负面情绪和情况。所以说了这么多,是不是发现自欺的方式还真多呢?当时,我的脑中有个大问题就是:“如果我们没有这套防御机制又会怎样?”弗洛伊德也给出了答案,如果没有这套防御机制,人类会因为无法适当地处理负面情绪和想法,最后疯掉。所以,不该提倡自欺,但从弗洛伊德的角度来看,它是我们的一部分。
- 摄影:林明辉(瑞典)
- 主题:自欺
- 上一篇文章链接:自欺/耳东风(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