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时代的一名伟人,和孔子差不多同时代,稍晚一百年左右。他一生“述而不作”,不过留下一些耐人寻味的金句,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我知道我不知道。”名句背后是有故事的。
当时有个多事之人去问神谁是雅典最有智慧的人,神回答说正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对此觉得很困惑,因为他并不觉得自己很有智慧,但神又不可能出错,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于是他决定亲自去作田野调查,结果把一些“貌似”很有智慧的人一一逼得承认自己其实并没有智慧。终于,他证实了神谕是正确的,因为许多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只有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其实不知道,所以是雅典最有智慧的人。
这位由神认证雅典最有智慧的人,在让那些“貌似智慧”的人承认自己其实是猪头的过程中,无意中得罪了很多人。后来他们找借口起诉苏格拉底,甚至判了他死刑,而他老人家最后求仁得仁,也真的服刑死了。
从这个故事,我发现到自己和苏格拉底有两个不同点。第一,我如果得罪人,一般都是有意为之,无意之失的可能性不高。这也意味着如果我踩了谁的尾巴,其实我是很真心诚意去踩的。第二,苏格拉底说自己“我知道我不知道”,而我则是“我知道我可能不知道,但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关于第一点,事关性格,没什么可辩解的,我承认自己不是圣人。可是第二点让我迷惘了,要确认自己一无所知并不难,但如果知道一些,却怎么去确定究竟知道了多少,知道得够不够多呢?我们的难处不都正是广东话所谓的“识少少,扮代表”吗?
“扮代表”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最起码不能没有底气,而这底气就是“感觉良好”。当你感觉良好,准备粉墨登场去扮代表,这就是一个值得警惕的关键时刻。以前在大学上一门叫《线性方程》(linear equation)的数学课,大考之前把习题都多做了一遍,之前几次测验所犯的错误也都搞明白了,还有什么被忽略的环节吗?我翻来覆去的考虑这个问题。教授也不是存心要跟谁过不去,后来证实该知道的内容我都知道了,那次大考满分200分,我得了200分。整个大学生涯,这是唯一一个满分。不过最大的收获在于认识到考前不自我感觉良好是正确的策略,感觉良好只会让你感觉心满意足,因而停止一切思考,欣然接受十分值得怀疑的现状。
个人认为,我们不能止步于仅仅知道自己不知道,而是需要尽量把不知道的空间填补上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思考缺口在哪里?究竟还有什么是不知道的?这种问题只能问自己,其他人没有义务回答你。就算有人果真回答了,因为顾及提问方的感受、回答者自己的素养等等因素,这种答案可信度又有多高呢?神可能是比较可靠的选择,我也想过去问神自己不知道什么,可惜我信的财神不管这码事。
追根究底,警惕感觉良好,人非圣贤,总该还有点什么不知道的。好好想一想!再想一想!
- 摄影:李嘉永(台湾)
- 主题:自欺
- 上一篇文章链接:老大的忠告/周嘉惠(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