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哎呀!你的父亲又往他的房间塞了一大堆垃圾!我帮他扔进外头的垃圾箱,他却一一地捡了回来。”“哇!把收音机的声量调得像轰炸机一样,你母亲疯了吗?”“嗨!你的父亲只是吃肉、吃肉、吃肉…… 还特别爱吃炖肥肉,青菜却一动也不动。从不想想自个儿的高血压,请你告诉他,他中风了,我可不伺候!”
各位看官,以上的话语,乍听之下,或许你会怒火中烧,特别是听到身边人在讲令尊和令堂。“快深呼吸,数三二一;耐心地听……”对了,第一步就是细心聆听,耐心了解,别急着生气。为什么父亲要往房里塞垃圾?向父亲了解后,原来穷活了大半辈子的父亲捡了许多废弃的铝罐、旧纸皮等,打算拿去卖给环保回收站,赚几个零钱花。为何往房里塞?只因放在院子里,你看了碍眼,他又不愿与你争辩,唯有收在自个儿的房内了。如何解决?在院子里空出一个地方,让他老人家打理,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至于收音机的声量太大,父亲不吃青菜,这些都是身体老化的象征。首先,我们应该带老母亲去检查耳朵,或许她的耳朵重听了?老父亲不吃青菜,是否没牙齿去咀嚼青菜的纤维呢?替父亲配上一副假牙,把青菜煮得软绵些,甚至把煮好的青菜剪细;都是可行的方法。可以熬软绵的粥给刚换固体食物的小孩吃,老父亲不需要吗?回头一想,我们也不应该生气身边人,毕竟在最后的一句话里,明显地透露他也在担心老父亲的健康,只是不懂得如何表达。代沟的形成,始于不愿沟通;直到误会和坏印象的植入之时,问题就棘手了。因此,第一要旨是听,耐心地听,细心地听……
“阿亮,你的孩子读什么幼儿园?为什么每天都是爬树,玩泥沙,做手工,唱歌;却从不学写字,念书?你啊!不要把孩子当白老鼠而牺牲掉他们的前程……”“妈,孩子读的学前教育是根据华特福的教育理念,着重的是孩子们的身、心、灵的成长,而不是课本上的知识。”“一个月给六百元,这么贵……又不教读书,写字;隔壁家阿翠的孩子五岁都会写简单的英文单字了。”“妈,现在的一般幼儿园收费是一个月三百元,但是首半年得多付约两千元杂费、书费、制服等;下半年则得多交约一千五百元。这么一整年,我们就得交上逾七千元;每个月的收费也是六百余元。至于华特福只是收十一个月的学费,所以价钱上,它较便宜。”“你别忘记,别人家交了学费,可是在学习上有所收获。你表妹的女儿六岁就会用马来文和英文造句了!”“妈,您放心。孩子们认字方面,我会在家教他们写一些象形文字。至于马来文和英文,每晚我都会念这两种外语的童话故事给他们听;他们六岁时,我会叫他们Imbuhan 歌。”“都不知道你怎么想?付钱了,还得自己教。小心孩子小学的考试满堂红……”各位,相信另一个与长辈产生代沟的方面就是孩子们的教育。试想想,家慈也是爱孙子,关心孙子的学业,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假如当时的我是这般地顶撞回去:“我的孩子,我管;不需你操心……”,那么事情就糟糕了,不是吗?因此,第二步是我们得常常换位思考,寻找共识。父母不明白,那么我们就得耐心地解释至他们明白。同时,我们也得做出适当的行动,表达认同他们一部分的意见,好让他们释怀。至于身为长辈的,我们不妨暂时放下身段,听听年轻人的讲解,毕竟生活的时代不一样了,我们也得顺应潮流。只要大原则不变,生活上和思想层面的变通能让生活更和谐美满,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个出现代沟的层面,当然就是生活中的处事原则与方式。看官们,且看小弟多写一个例子。“阿亮,你失去工作,为什么不去教补习呢?以你的学历,收几班中小学的学生来帮补家用,应该不是问题嘛!隔壁的迪生,一对一,每个小时有七十元哦!”“妈,您放心,我有其他的收入。”“不是有没有,而是叫你教补习赚些外快,帮到别人的同时,又能帮到自己,何乐而不为呢?”“妈,我不想骗人……”“你,你,你……怎么叫骗人?真心诚意地教,又不是偷工减料,何来欺骗?后面街的Julie阿姨退休了,还教了两班英文呢!”“妈,我离开小学和中学的教育界多年,早已和政府考试的试卷批改要求(marking scheme)脱节了。如果冒然地教错别人,岂不是误人子弟。况且,我一直都不认同读书是为了应考的思维;但如不以考试为主,又会有多少个家长愿意送孩子上门学习呢?如果要我打着补习的旗号,办着让孩子不停地做课外作业,抄答案的事情;我宁愿少吃两餐。”“照你这么说,补习老师都是在骗人咯!”“对不起,妈。孩子们需要的是每天温习功课,明白当中的智慧和知识,以便能学以致用;而不是“抄多多的答案”来满足家长的虚荣心。这样的收入,我不敢赚,更不会收……”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知道这场对话是不欢而散的。其实,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又岂能得到全部人的认同呢?只要大家知道爱里头并没有输赢对错,互相尊重对方的立场和想法,不也是多姿多彩的人生吗?
各位,今天就让我们凭着这三部曲,行动起来,拉近彼此之间的“代沟”,创造一个更和谐美满的生活吧!
- 摄影:Clement(马来西亚)
- 主题:代沟
- 上一篇文章链接:我看“代沟”/张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