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像现在很流行一句话,叫做“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世界上也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这句话常常被用在如下语境里:
如,同样的场景里,展现完全不同的状态;
如,反差特别大、甚至割裂的场景;
其实这句话的前半句最早来自鲁迅的《小杂感》,原文是这么写的:“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鲁迅写这篇文章时,社会背景复杂,短短几行字,写出了人生百态和生存之苦。95年后的今天再看这几句话,仍然觉得“绝了!”几句话写出了极致的痛苦和无可奈何的假装的冷漠。作者文字里写“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其实在他这里,是相通的,他感知到了,并为此发言,以及反讽。
想要理解旁人的悲欢是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同样的,想要理解旁人的悲欢也没那么难。问题就在于你是否拥有同理心和共情能力,这是主动为之和可以习得的能力,不是先天获得的,是主观上愿意和不愿意的事情。
最近很爱刷B站的视频,很多超级有才的up主剪辑出很棒的视频。有两个视频特别感动我,当然这两个视频也获得了无数的点赞和认同。
第一个是各种生活片段的剪辑,有路边煎饼摊的摊主,有送姐姐出嫁的弟弟,有在读书的学生,有随手搀扶一把别人的路人,有妈妈骑着电瓶车载孩子回家,有孩子在迎接下班归家的爸爸,有情侣在相视一笑。这些都是普通人的烟火人间,这些关于爱的讲述,其实悲欢相通。
另一个是一位一度找不到人生价值的up主的视频,他忙碌了一段时间后很迷茫,问了很多个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找不到同类,于是不断思索、寻找,并找到了答案。看了这段视频,简直说的就是世界上另外一个我。当时我也这么认为,世界上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么迷茫和纠结。看了一下这个视频的点赞人数,不得了,几万个赞。至少,这几万个人的悲欢是相通的。
说了这么多,不过是想要表达这样一个想法:代沟是有的,但也是可以尽量消除的,只看你是否愿意去感受对方的悲欢。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悲欢不被旁人所感知,也不要伤心,世界上和你相似的人有很多,你不是一个人。
- 摄影:林明辉(瑞典)
- 说明:照片是在美国拍的。
- 主题:代沟
- 上一篇文章链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奉化.山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