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辩证法/江扬(中国)

遗憾,或者其更通俗更激烈的状态——后悔,都是人生的常态,因为人类生活在一维的时间线中,这条单行线上流逝的每分每秒都是在时空坐标中刻下一个确切的定格,前一秒还存在的无数个可能性在经过这一秒后被具化成唯一的留存,进入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脱口秀哲人George Carlin告诉我们不存在什么“现在”或者“当下”能被我们抓住。你所处的位置永远将时间线一分为二:过去与将来,你只能在回望过去与展望将来之间徘徊。用文学家的话说,就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过去无数的可能性在被选中一个成为历史之后,余下的所有都永远消失在浩瀚的宇宙中——抑或在另外的平行时空中复现。

遗憾就是对这些消逝未实现的可能性的惆怅。没有未实现,就没有遗憾。我们无法单纯地对已发生的事情产生遗憾。当我们说后悔当初做了什么事,那么潜台词其实是后悔当初没做另一件事。如果当时没有其他可能性,而只能这么做的话,那么后悔也就不存在了。然而,总有难以穷尽的各种可能性,人生时时刻刻总要做各种或容易或艰难的选择。没有哪一个选择可称为最优;而即使凑巧做对了一次,人生数十年数十亿秒钟,又怎能保证每次都是最优解?因此,如果有人说一生没有遗憾,那他一定是自欺欺人。从逻辑上说遗憾是一种绝对的存在。

绝对性的存在无法抹煞对相对性的追求。常人所谓的一生无憾大概是跟同时代的同龄人比起来自觉是个幸运儿。比如在原始社会,人类普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一生无憾的标准也许就是比别人多吃了几块肉;到了后来,一生无憾大概需要比别人多娶几个老婆多生几个小孩;而在现代社会,就需要多赚点钱或者在社会等级中爬得更高一点。因此,人生是否存在遗憾取决于你与周遭的比较,这导致了人类基因中根深蒂固的嫉妒。即便任意一个现代人在物质生活方面都比封建帝王优越得太多,但现代人总有着更多的遗憾,因为帝王们通常已经到达了他所能达到的社会上限,而现代人总是在弱肉强食的都市丛林中有着爬不完的阶层。

既然遗憾的来源与个人的期待值息息相关,那么我们能否调低人生的期待值,尽量唯心地实现人生无憾呢?这在逻辑上当然也是可能的。比如我生来即躺平,无欲无求,享受岁月静好,与世无争。即便一生中经历各种挫折乃至家破人亡,仍然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享受当下。无人可以指责这样的鸵鸟心态。尤其当你联想到出生即残疾的婴儿,饱受战乱饥荒的灾民,或者疫情中痛苦离去的人们,能悠然躺平如何不是幸福?对于虚无主义者来说,活着的每一分钟都是上天的眷顾,安贫乐道的人生观又怎会给遗憾以可乘之机?

但世上根本不存在货真价实的虚无。但凡还在喘气,就要思考是先迈左腿还是右腿。我们需要设想另一种存在,也就是与遗憾共存。如果无欲无求就不会有遗憾,那么有遗憾同时也意味着对人生的期待,对另一个时空的好奇,对于不确定的渴望,对于挣脱此时此地束缚的欲想,以及对彼岸的向往。在这个意义上,遗憾伴随着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是更加蓬勃的生命力的彰显,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即便你出生即残疾,你仍然可以为了活得更像健全人而努力哪怕异常笨拙遭人耻笑;即便你的生活饱受战乱饥荒,你仍然可以竭尽所能摆脱所处的动荡不安哪怕投身怒海;即便你将在疫情中痛苦地离去,你仍然可以执著地在ICU病房多呼吸一口氧气多争取一丝被明日阳光泽被的机会。活着的每一刻都要为了活着本身而奋斗,即使没有一个最优解,即使任何选项都不如人意。无憾并非来自于逃避遗憾的存在,而是与遗憾战斗,直到最后。遗憾与生命如影随行,只有面对遗憾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人生。这是存在主义者面对虚无给出的回应。

  • 摄影:周丽雯(澳洲)
  • 主题:遗憾
  • 上一篇文章链接:遗憾的充分条件/野子(马来西亚)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