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在世,谁能没有一丝遗憾?曾有一部很火红的港剧——《巾帼枭雄》,特别是主角“柴九”的口头禅:“人生有几多个十年,要做就去做!”但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做了后,就没有遗憾了吗?答案显而易见:不是!
有鉴于此,小弟抛砖引玉,提出做每件事前的三部曲,以减少我们事后的遗憾。首先,我们得学习聆听内心的声音,这件事情不去做,我们会遗憾吗?抑或是做了后,我们会捶胸顿足,悔恨不已呢?第二,这件事情的正当性及合法性。我们必须确保它不会伤天害理,也千万别让自己受伤。第三,这件事情是否得马上去做,不然就像广东俚语——“过了苏州无艇搭”?
各位看官看到这里,一定是满头雾水,不知所云。小弟写了这么多,就为了谈谈为何我们应该支持周嘉惠兄的呼吁!(周嘉惠:<华小课本是一场悲剧>,星洲日报:2021年11月9日和 <等待奇迹—华小老师的背水一战>,星洲日报:2021年11月11日 https://www.sinchew.com.my/20211111/3412428/)嘉惠兄的提议是针对现今华小课本的弊端,让我们做出一套更正确及更好的补充教材。
一般上,看了以上两篇文章的读者会有四种反应。第一种,我国的华小教育很好,很完美;你们这些教育界外的牛鬼蛇神,别来捣乱!第二种,我们承认华小教育有问题,我们也很开心能够一起骂,一块儿大吐苦水;但是谈到行动,别拉我下水,因为还会有其他单位或人士来做的。第三种,我们也认为华小教育有问题,但是我们并不认同你那套。如果不好,请补习老师,读私立学校,甚至是移民就够了。其他小孩的前程,干我何事?第四种,我们认同周兄的见解及方法,让我们齐心合力,背水一战吧!
各位,我们衷心地期望您是第四种人。且让小弟多写两句,为什么我们得参与其中?根据周兄所述,第一篇文章见报后,华小课程负责人曾找他谈了半个小时。言语之间,显露了许多无奈及无力之处,甚至讲述了华小的某些课本(包括数学)其实是从国小的课本翻译过来的。那么,我们要靠政府的教育改革,只会是一场天方夜谭。其二,如果民间此时此刻不做出改变,我们更不可能期望受现今教育的年轻人在未来会进行任何教改!
或许您会问:“我国的华小课本真的那么糟糕吗?”其实这是一个伪问题。假如您把我国华小教育与第三世界的落后国家比较,那么我们简直是在天堂!可惜的是,现实是残酷的。只要我们和世界强国的教育比一比,我们就会发现什么是天与地的差别……
藉此机会,让我们谈谈华小五个主科课本的硬伤和其解决方法。首先,问题最少的是英文课本,只可惜我国的政府永远奉行“Touch and Go”,一套完整的教材,他偏偏只选了课本(Student Book),甚至某些校长还不许孩子把英文课本带回家,只为了一个原因——英文课本太贵了!升斗小民的我们,只能是无语……。此外,我国的奇葩政府还实行了一个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政策。一、二年纪生读一年级的Super Mind;三年级生却换了课本,念三年级的Get Smart。请问这当中的水准差别,孩子能够“追”得上吗?好了,好不容易跟上来学习的步伐,四年级生也读上了Get Smart Grade 4;谁知政府又给孩子在五、六年级时换上了英国少年(Teenager usage)的English Plus 1 & 2!为什么不用五、六年级的Get Smart呢?天才知道大马教育官员们在想什么?这一系列的操作正好反映了华小课本的第一个弊端,缺乏循序渐进及连贯性!那么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每一本英文课本,都有其完整的辅助教材,好比workbook,writing and spelling, grammar, teacher’s resources, class audio and video,等等。我们能够把这一切与大家分享,好让孩子们能够自主学习。
其二,马来文课本的硬伤主要产生于它是一本以第一语言为基础的课本。试想想,许多华小一年级生能够接触到马来语的地方,就只有在幼儿园的那套生搬硬套。四、五岁的幼儿园孩子已经被强迫Ejaan (听写)以及 Bina Ayat (造句),提前读了一年级课本;看似解决了问题,其实是饮鸩止渴。与其让华小生苦苦地挣扎,甚至提早放弃,不如我们根据大马小学教育纲要,另编一套以第二语言出发的补充教材。我们已有初步概念,将会以各种生活中的会话形式来加强孩子们的马来文学习。我们认为拼音文字的马来文,只要掌握了读、讲和听,那么写的学习方面,就能事半功倍。当中,这又暴露了华小课本的硬伤之一:不实用及不生活化!
其三,至于华文课本的编写,大家都觉得比起二十年前的课本好多了,当然也深了许多。根据黄先炳博士的看法,华小是一个用母语学习的地方,因此华文课本以第一语言为出发点,是一个正确的做法。一棵参天大树,也难免有一些枯枝败叶;当中主要的弊病,就是学习的目标不清晰以及不循序渐进。打一个比方,许多“高思维”(KBAT)的问题,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思维成熟度还跟不上,而导致老师们只好让孩子们抄答案交差。因此,根据孩子的思维成熟度及认知发展,我们可以出一些相应的问题让学生练习。
其四,让我们一起谈谈科学与数学吧!既然我们得知了这两本课本是从国小课本翻译过来的,那么科学用词的一贯性及正确性,我们可得非常严谨,而不是把球踢回去国小课本。在此,小弟举一个实例。近年来,教育部把以前“重量”的称呼,改为“质量”。只可惜,编写者只改其一(改了名称),却忽略了所画的弹簧秤,其称重结果会因重力加速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简单的说法就是你秤的是重量,不是质量)。至于周兄在其文章中所提到的数学课本的程度提升只是从数字上的增加,则是我国的数学课本缺乏实用性的又一实例。在科学方面,大部分的老师不停地强调背诵操纵性变数、反应性变数;回答“目的”的问题就得写“为了研究x变数与y变数之间的关系”等等,简直就是扼杀了孩子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与前程!所以,我们会取“中国的一套生活实用化的数学教材以及美国的小学科学教材”之长来补“华小课本”之短,以便我们的下一代至少还能够追上先进国学子们的“尘”。
以上所说的,都是我们这一批中生代所必须做,而且得马上做的。每一样事情,总会有人在一旁冷言热语;但只要这是正确的,我们只求无愧于心就好!朋友们,人生有几多个十年,快加入我们的背水一战吧!
附注:有心加入,不留遗憾的有志人士,务必联系周嘉惠兄。xuewenji.my@gmail.com
- 摄影:Nick Wu(台湾)
- 主题:遗憾
- 上一篇文章链接:礼物/李光柱(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