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卡朗/廖天才(马来西亚)

第一次进到巴南内陆村落,就被悄似桃花源所描述的情景所感动。

桃花源是陶渊明想象出来的虚构乌托邦,而我接触的,是真实的存在。陶诗人所说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我看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我看到。“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怡然自得”,更是亲身看到。我所体验的还多了诗句所没有出现的描述;重重的山峦、白雾绕林、白鹭飞掠大河、万蝉争鸣、蜂蝶飞舞。诗人的“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怡然有余乐,何于劳智慧”,在巴南这村落仍然看得到。

我想,只要远离政府所能管辖得到的地方,无论是什么年代,什么地域,生活就轻易回归自然,幸福愉快。

砂州巴南内陆原始森林面积之广,树种之多,散布着不同的民族,资源之丰富,绝对可以满足哪些对动植物学、民族学、人类学、或语言学有兴趣的人去做研究。

十年前,砂州政府想要迅速的经济发展而不顾这种天然的优势环境是否会被一夜间摧残。

话说十年前,砂拉越州政府突发奇想,计划要在公元2030年,把贫穷的砂拉越变成先进富有的州属。要拯救贫穷的砂州,方法很简单,就是搞吸引外资进来投资,叫投资家投资在各种大型巨型工业。大型巨型工业需消耗大量的电源,州政府计划先建设足够的水力发电站,以提供足够的电量给“想象中的投资家”。州政府于是计划多建12座大水坝,而接下来要建的水坝,地点就是巴南内陆。

计划中的巴南水坝,估计将会淹没400平方公里的森林土地,30个少数族群村落将会被迫搬迁,包括了加央、肯雅及本南这三个民族。

政府的计划被村民知道后,巴南内陆居民议论纷纷,不知如何是好。若是被迫搬迁,习俗地将会永远消失,赖以生存的森林资源将一去不复返。搬去新的移殖区,意味新的生活,一切都变得陌生,未来的日子会变成如何,是一个未知数。但眼前的美丽村落、河流、土地,肯定是要消失了。

砂州也有过为了未来建筑巨型水坝而逼迁内陆人的经验与历史,有鉴于被逼迁的村落人的痛苦经验,彼得卡朗(Peter Kallang)开始串联当地的几个少数族群非政府组织,发动一个保护森林、土地、环境、文化的反巨型水坝运动。

彼得卡朗是肯雅族,他的村落处于建议中水坝的下游,水坝建立与否,与他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考虑到水坝会长远地影响内陆族群习俗地与文化的冲击,他毅然领导少数族群非政府组织联盟,游说受水坝影响的村长,全力反对水坝计划。

之前砂州的几个水坝计划,州政府都是在没多大阻力下顺利完成的。这次的反水坝运动是否会成功,谁也说不准,但是彼得卡朗领导下的联盟,无论如何的艰辛,谁也没轻言放弃。他们深入内陆村落,收集反水坝签名、在城镇办示威活动、写信给各个州议员,要求对话、要求见首席部长、飞去吉隆坡见国会议员,要求关注内陆人的心声、要求西方学者前来做计划中水坝对环境、经济的破坏的评估报告。

彼得卡朗领导的联盟,凝聚的反对力量越来越大,巴南内陆选区的州议席和国会议席,执政党的获票率越来越低,加上砂州忽然更换了新的领导人,最终州政府决定把巴南水坝计划搁置下来,让反水坝运动成功。

四百多平方公里的森林、土地、河流、山峦被保留了下来,三四十个村落获得继续生活在原本的土地,每年圣诞节,村民继续在各自的村落欢腾庆祝。这,都要归功大家的努力奋斗,更要感谢作为原住民的彼得卡朗的带领做最大努力抗争,村落才有机会保留原状。

“理想”这首诗歌必需要以汗水血水来书写的时候,彼得卡朗没有选择在远处观望,而是投身进入战场。投入战争未必会胜利,但是不争就注定失败了。

今天是彼得卡朗所领导的《拯救砂州河流》联盟的成立十周年纪念日,我谨此寄上对他的领导的最大成功的祝贺。

P/s: 想要多些了解原住民当时的“抗战”状况,可以看这个视频。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