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牛顿说的那句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是谦虚还是讽刺,“巨人的肩膀”是始终存在的。这个巨人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无论是国家、社会、个人,后来者总是站在前人的头顶上,别说是肩膀了。只是前者和后者选择和搭配的不同罢了。
这个话题的范围太大了,只能检点儿身边零星之事,聊发感触。
其一,去年疫情稍有松懈,与家人一起去良渚文化遗址公园。有一间宽大的茅草披所内,看到良渚历史文化土层的实景模型。5000年以前的良渚文化层压在最下面,据考古专家比对,那时候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正好是夏王朝,但是良渚已经有了王朝都城,有了成系统的水利工程,有了成熟的水稻田间管理。在那时代,良渚文化绝对是个天地间的巨人。在良渚文化层上面有文字标明的就是吴越文化层,再上去就是宋代的文化层,后面的文化层就更清楚了。面对叠加的文化层,普通人也能一眼看穿文化层是后一个朝压在前一个朝代,是后代人站在前代人的肩膀上叠加和顶升上去的,于是,文化层在时间隧道中,演绎了一代又一代人类历史的责任和义务。从这个角度说,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时代,你能在当下存在,履行人生的一切,你必定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
其二,在西安临摹碑林,在西安穿越博物馆,在西安注目兵马俑,在西安浴游华清宫,在西安信步城墙,走遍东南西北,从内心感到西安的文物俯拾皆是。在西安回坊内大皮院的李家巷吃最纯粹的西安味道酸汤饺子、biangbiang面,以及花奶奶家的酸梅汤时,看到钉在墙上的木板上,除了财神爷,还有秦始皇和唐明皇。我跟摊上的店小二闲聊。我说:你家还供着秦始皇、唐明皇呐!西安现在富了,全国人民都来西安摔钱。你们也发财了吧?忠厚朴实的店小二面露愧色连连说:“吃先人哪,吃先人!”这个底层的西安老百姓很明白,现在的西安人不用站在秦始皇、唐明皇等先人的肩膀上,只要躺在秦始皇、唐明皇的怀抱里,就能吃现成,能不好好地供奉先人吗?
其三,古今中外,成千上万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的论文,当然绝对不允许有任何抄袭。但是,作为一个研究者,要让自己的论文出新,有创造。必定要了解之前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所以,哪一篇论文都有“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是什么?是即将形成新论文的作者搜集、分析前人在他所研究话题范围内已经有的研究成果的概述;“参考文献”是跟这个话题研究有关的各种角度、各种内容的外围论文。新论文的作者当然不能抄袭前者论文,但新论文的形成,不可能没有前论文,因为“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就是新论文的“肩膀”。
其四,当今的孩子们,尤其是00后一十年代后半期出生的部分孩子,那个飞扬跋扈啊!他们以为自己是天使,可以任意在天空飞翔,愿意在哪儿停留就在哪儿停留,他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不过,他们确实聪明,领悟能力很强,只要他们感兴趣,他们就会想尽办法去做好他们想做的事情。他们在校内,一般不是差生。他们也参加校外培训,从早上到晚上九点也乐此不疲。但他们还能挤出时间来弹钢琴、给自己写的歌词谱曲、画卡通、还写小说,虽然都是尝试,但也有模有样。他们还能挤出打游戏的时间,把游戏打得风生水起。他们真像是一群蓝精灵。他们自认为很了不起,但是他们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心中无人,
他们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没有理由地吃好的穿好的,这还不是主要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他们心中没有别人。碰上好吃的,他们不会想着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先吃一口;他们大声歌唱,不管别人是否在休息;他们很少说“你好!”“请!”“谢谢!”如果长辈们跟他们说你应该怎么样做,他们会说:那是你们那个年代的事。如果长辈们向他们请教电脑、手机怎么用,他们就把电脑手机一把拿过去,边前后左右地点击边说:“这种事情我们比你们懂,我们帮你们搞定就是了,你们不用学”。他们就那么狂妄。然而你要他们整理床铺,叠被洗衣,找扫把打扫房间就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就傻眼了。在基础生活能力上,他们不屑一学,又嗤之以鼻,他们认为不会做没关系,可以叫外卖,可以上饭店,不会做家务没关系,可以叫家政,所以他们又像是一群脚不踏地的蜉蝣,美丽、优雅,但是没有根底。
问了他们其中的一个初中生,怎样看“巨人的肩膀”?回答说:哥白尼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说》发明的“日心说”,让他成为了“日心说”的创始人,他又站在了哪个巨人的肩膀上了?一时语塞。这个初中生刚刚看完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日心说创始人惊世骇俗的哥白尼》,信手拈来,一个反问句回答了这个问题。是呀,既然是“创始人”,就没有巨人的肩膀可以踩。可爱的孩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哥白尼只是创造了“日心说”这个词语,但“日心说”这个学说,不只是哥白尼一个人研究出来的。为了得出“日心说”这个结论,哥白尼不但夜夜辛苦地观察天体星辰,作艰难烦琐的数学计算,而且还努力研读古代的典籍,目的是为“太阳中心学说”寻求参考资料。他几乎读遍了能够弄到手的各种文献。连哥白尼自己都说:“我愈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寻求帮助,就愈是把时间花在那些创立这门学科的人身上。我愿意把我的发现和他们的发现结成一个整体。”教育下一代的父母和老师,还有写书的作者,要让孩子们接受客观真实的科学知识,要让孩子们懂得传承,词语是不能随意运用的。
“巨人的肩膀”无处不在,没准你现在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要有一颗利国利民的心,无人无有“巨人的肩膀”。你应该也有!
- 摄影:李嘉永(台湾)
- 主题:巨人肩膀上
- 上一篇文章链接:我不想成为巨人/周嘉惠(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