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滴酒不沾,有人对酒不能自拔,爱得一塌糊涂。
伊斯兰教义中,酒是能引起头脑不清,进而影响个人的言行举止,因此需要禁止。酒,在阿拉伯语为“al-khamr”,这个词的原意,是指令人失去理智的东西。马来人在西马占大部分,马来人在宪法上的定义其中一条是他必须是穆斯林,而穆斯林是不能喝酒的。
所幸马来西亚实行较为温和的国家管理政策,禁止穆斯林喝酒之外,国家并没有限制非穆斯林卖酒和喝酒。因此,爱喝酒的非穆斯林,是可以很容易在商场上买到各种酒类,也不难找到专门提供喝酒的场所。
穆斯林不能喝酒,酒不是清真的东西,这在穆斯林学者里是没歧异的。但要如何定义酒,据说不同的学者会有不同的看法。有说只要能令人醉的饮料,就是酒。喝能令人醉的饮料,就是违反伊斯兰教义。持不同看法的伊斯兰学者则认为,宗教禁止的是醉人的饮料,只要他喝醉,就算违反了教规,但是,如果他喝了这种饮料并没醉,就不算违规。
有人只喝半小罐含酒精量低微的啤酒,就会晕倒。有人喝他三四瓶大支装的啤酒,仍可以清醒的跟你谈哲学。罪不在醉,这说明是酒量的问题。同样的,有人驾车半个世纪,安然无恙,有人驾车不出半年,伤痕累累。问题出在驾车有否遵守交通规则。
自知酒量不好,就要少喝,或者不喝。明知喝酒会醉,或不胜酒量的人,就不在公众场所,人多的地方喝酒,避免醉后与朋友发生语言冲突,朋友都没得做。或者,喝酒就不驾车,以免害人害己。这是守规不守规,守法不守法的问题。
马来西亚以马来穆斯林为多,时不时部分马来政客会以酒课题来捞取政治资本,比如提议政府全面禁止酒的销售,或停止发出新的酒的销售执照等,非穆斯林也已习以为常。毕竟,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还算中庸理智的。
美国其实在一百年前就曾经通过第21宪法修正案,推行全国性禁酒,禁止酿造、运输和销售酒精饮料。这个禁酒令通过之后,美国酒精的消耗并没有减少,反而使得私酿酒猖獗,假酒泛滥,执法官员受贿腐败,延伸出其他许多社会问题,如在非物质文化上,摧毁几百年来各个移民所带来的酿酒技术与文化多样性。
结果,美国这个禁酒令只维持短短13年,就被废除了。当时大力推动禁酒令的党,叫禁酒党,这个党至今还存在呢。
酿米酒是东马原住民的文化,几乎家家都懂得酿酒。丰收节或圣诞节,长屋居民都以自制的米酒招待客人。由于是手工制造,每个家庭的米酒,其酒精的含量都不同,甜味也不一。懂得喝酒的人都说,长屋人自造的米酒是很有水准的。
话虽如此,我觉得年轻一辈的原住民在大节日喝酒的方式就很有问题。你若到长屋看达雅人庆祝丰收节,第二天,喝酒喝得过分的年轻人,个个倒在长廊,用醉态来告诉你,他是如此这般的庆祝一个节日。
适度的饮酒,能增加生活情趣。过分而不能自制的饮酒,对个人健康的危害,不说你也知。烟与酒,政府收重税,是有道理的。
摄影:Clement(马来西亚)
主题:克制·放纵
上一篇文章链接:我就是要/驴子(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