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尽心下》“若将终身焉”,宋·朱熹集注:“言圣人之心,不以贫贱而有慕于外,不以富贵而有动于中,随遇而安,无预于己,所性分定故也。”
所引的上文,是凭“随遇而安”为搜索词得到的成语出处。没接触经典注疏的可能需要一点说明。所谓的“注”,带有注解的意思,而“集注”就是集合了好些人的注解。朱熹,谥号(也就是他去世之后皇家官方给予的尊称)文公,是南宋大儒,他毕生的巨著是《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而《尽心下》是战国时期孟轲《孟子》里的最后一章。由此可见,截取的一句“若将终身焉”也是出自《四书章句集注》,并且还有上下文。
翻查原典,会知道朱文公说的圣人,是指舜。上接“若将终身焉”的是“舜之饭糗茹草也”,意思是上古圣人舜帝吃的很粗略,好像就是一生人都会那样的活着。在朱熹的解释里,还触及富贵,在《孟子》原文里也是关于舜的生平特有所指的,这里就不多说。比较费解的,至少在我没翻阅其他相关词语的情况下,是“所性分定故也”。查“分定故”出自《尽心上》,而朱熹的解释是“分,去声。分者,所得于天之全体,故不以穷达而有异。”也就是说“分定故也”是描写“性(情)”的。大有君子不以环境改变心志的意思。当然,这是假定圣人君子的志向都是必然良善的。
从两千多年前,八百多年前,再到一百多年前的西方思想家尼采。我想,尼采给出的成为伟人的方法,amor fati,拉丁文的爱命运,要是找个成语对应,随遇而安大概算是能搭上去解释的。
我们有没有强力意志的可能?我们能不能朝超人的方向行走生命绳索之上?
乐极生悲;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些词语,难道不是在在地告诉我们天地万物运行的法则吗?还有庄子的安之若命。
性情。命令。格调。运气。我们要有怎样的命格,也别都诉诸命盘,而是不断努力地去“适者生存”。
大概,不以富贵而有动于中,不会因为周遭在外的条件大大改善的情况下而不会把心中的向善意志动摇,比之于穷困时发奋图强是更加考验人心的。
所以,我的看法是:性格和命运固然是互为因果,我们身为人,对于所有的良善有着天生的向往。至于那些一朝得志的暴发户作风,即使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也不是什么值得鼓吹的。
我大力推荐您翻翻《尽心章句》,对于还没有出现诸如“性格”、“命运”等后起词语的语境底下,学习那些“尽心知性,修身立命”的勇猛,并且能得到随遇而安的豁达。
摄影:Nick Wu(台湾) 植物名称:紫藤,wisteria。
主题:性格·命运
上一篇文章链接:鸡和鸡蛋/周丽雯(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