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决定性格/江扬(中国)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人人耳熟能详。但性格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似乎未有定论。中国传统的生辰八字五行、西方的星座研究都在努力解释人的性格生成,但难逃封建迷信的诟病。近现代心理学从儿童成长经历来观察人的性格形成,试图寻找其间联系,看起来可能比封建迷信多了一点“科学”,但归根结底心理学自己在科学门派里都常感底气不足,性格来源问题始终还是扑朔迷离。

性格某种意义上是人的意志的外在表象。人类缺少深入研究大脑的手段,只能不断地提出关于意志的假说。比如有人提出意志就是大脑对于葡萄糖的定量分配,哪个领域分得更多的葡萄糖主体就表现出哪个领域的倾向;也有人提出大脑自动判断某种行为的机会成本来决定人类的行为取向——哪种行为最低成本最有效,就倾向哪种行为。心理学界对于意志则有心理创伤的说法。哪种行为在幼年导致主体心理创伤,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的人生中得到抑制。这种说法似乎符合我们的常识,但仍然无法解释所有的行为意志问题。

不满意以上这些解释,美国心理医生Scott Alexander提出了一个用贝叶斯理论解释意志力的假说。他认为,意志力的本质,是一个贝叶斯运算过程,人类会对不同行为的权重进行贝叶斯运算。根本来说,大脑运作并非拍卖或经济决策,而是一种权衡运算。不同的大脑区域对应于不同的大脑系统:感知系统对视觉听觉得来的不同信息进行权重计算,认知系统则对这些信息产生真伪判断,多巴胺(Dopamine)则对所有系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最终决策。比如如果使用兴奋剂的话,各系统判断就都会受到干扰,造成不同的结果。

打个比方,大脑中既有的理性逻辑程序与本能强化程序会发生相互冲突,如果前者提醒你要多做作业才能上好大学找好工作,而后者则会告诉你,做作业从来没感觉得到什么强化,玩电脑游戏才是正反馈。这两个矛盾冲突互相打架,直到一方变得更强,比如老师说不做作业明天就挂科,那么这一方的权重将加大并胜出。又如戒酒,理性逻辑程序有充分的理性依据要求主体戒酒,但这经常不会形成决策。而一旦主体健康出了问题,感知系统提供的反馈具有压倒性权重优势时,酗酒者往往可能会做出改变。因此,人类意志力的缺乏,也许只是大脑区域的不平衡。

Alexander的假说听起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更吻合,也部分解释了艺术作品中常见的人物内心纠葛。当两个“我”在脑海中打架时,也许就是感知认知系统或者大脑两个区域的博弈过程。谁打赢了就引导大脑指挥身体往哪个方向行动。也就是说,大脑中存在两个“我”或者多个“我”并非艺术想象,而可能真切地存在。这几种不同的“我”的一时短长,决定了某个具体意志决策;而它们的长期博弈,或消或长,即决定了主体的性格走向。而每个人大脑中这样不同势力的分布到底是受什么影响呢?也许就可以与传统心理学所解释的比如与个人的食物种类、营养水平、童年经历、社会教育等联系起来。换言之,在性格决定命运之前,命运已经形塑了性格。当然需要指出,这一切假说仍然摆脱不了心理学研究的共有缺陷,也就是缺少可重复性验证的科学手段来支撑。人类对于自身大脑的征程,仍然长路漫漫。

(Scott Alexander的研究文章见https://astralcodexten.substack.com/p/towards-a-bayesian-theory-of-willpower

摄影:Nick Wu(台湾)

主题:性格·命运

上一篇文章链接:命运好好玩/吴颖慈(新加坡)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