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时代不同,人的三观也会跟着改变。但无论起了什么变化都好,有些普世价值就像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一般不会改变。因此,近来观察某些现代家长对败家子的包容尺度,乃至刻意栽培的力度,让我很受到点“文化惊吓”。
几十年前,家长通常会“授权”老师在校内体罚犯错的孩子。然而,今昔家长观念最大的差别还不是对于体罚的态度,而是今天的许多家长压根儿不相信自己的孩子竟然会犯错;要不是有闭路电视为证,所有的错必然都是别人家孩子的错、老师的错。即使证据确凿,家长认为都只是因为孩子“活泼”之故,何错之有?有处处护短的家长,就有得寸进尺的孩子,难以想象如此下去最后能够有一个美好结局。前几天为了想要辞职而篡改冠病检测报告欺骗雇主的19岁女生,她认为自己做错了吗?家长认为她做错了吗?看不到有丝毫这样反省的迹象。在道德行不通的时候,此事只好交由法律决定结局——一个很可能不会太美好的结局。
诚然,教导孩子也免不了有一些当局者迷的情况。不止一次看家长对孩子进行训话,可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我见到的只是一场场自说自话的演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式的训话,或许能够让某些家长心安,彷佛偶尔来一下这样的表演就很对得起良心了。自欺欺人等于放弃纠正偏差的机会,如果已经走偏的行为或观念最后得以开花结果,这类家长算尽了为人父母的责任吗?当然没有!
首先,绝不能天真的以为乖乖站在面前听训的孩子,真的把道理都听进去了(这里姑且假设家长说的道理都是正确的)。许多现代家长都把孩子当朋友对待,这本也无可厚非,但这里有一个良心建议,无论是对待朋友或孩子,我们都一律只能给予99.99%的信任。保留0.01%的怀疑是为了维持自己的清醒,避免自欺与被人欺。自说自话固然是一种欺骗,配合演出难道不也是一种欺骗吗?
败家子不一定就像葛优在电影《活着》演得活灵活现的那副德性。败家子最明显的特点在于没有责任感、不思进取,而栽培败家子最有力的方法就是合理化一切没有责任感、不思进取的表现。这里举一个真实例子,一个完全没有事业心的人,很老实的告诉父亲,既然你有钱,我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呢?而父亲的感叹颇有吾道不孤的气势:我也不是不想当二世祖,只是我老爸没钱啊!
个人的感觉是,既然父子都有相同的一套思维,那就像武侠小说中说的打通任督二脉,水到渠成,这个败家子绝对是培养成功了!有钱而没有人文思想,顶多就是个败家子,永远成不了贵族,这一点真的不必置疑。
在今天的世界,黑白之间往往存有很宽广的一片灰色地带。不过,个人认为,“败家子”在当下依然不是一个褒义词。即便抛开道德考虑,家长或许更关心的是,败家子可能会有一个好的结局吗?这不好说,视败家指数而定。家长,祈祷吧!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主题:计划
上一篇文章链接:成事在人/林明辉(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