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天看了何溪的<你不能够只是怀孕一点点>,令我想起多年以前在泰国曼谷出席一个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SD)的案例讨论/进展会议,那是个只有十来人的讨论会,其中一位报告者是来自马来西亚的中学教师(且称关老师),其他有泰国教师、菲律宾教师、日本学者、欧美研究员等。
ESD这词从何而起?包含了什么?有兴趣者可浏览联合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相关网页介绍及报告(请见文章下方链接),在此简单说一句:就为了下一代(过得比我们好或跟我们一样好),今天的我们可以或应该用什么方式生活?与此同时,ESD强调尊重多样性与差异性,因地而设的教育形式需要的是更多的包容与理解,以及就地取材的资源整合与合作关系。
回到第一段提及的讨论会中,大马关老师是一位有长达十多年教学经验的中学教师,那时她正在一所渔村的中学执教。她在其初中地理课中布置了一项活动作业——学生分五组合作画/制作一副渔村的“地图”。在此之前,他们必须先观察及记录村子里的地势、天气变化、垃圾处理问题、采访渔夫(多数就是他们的父母或亲戚)等。活动为期三个月,关老师会不定期在课后辅助各小组,并从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关老师在报告中也展示了该渔村的风景、学生采访、渔民捕鱼等生活写照,可是,在谈到学生们对未来的展望时,关老师却很无奈地说他们还是比较想到城市工作,都不想呆在渔村或当渔夫。说着说着,关老师语带哽咽地道出在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难处——学校资源有限(那时网络尚未普及)、其他学科老师也不愿意配合、他也花了许多时间跟当地渔民沟通……听得在场的各位都莫名地感到心酸。
自去年新冠疫情爆发、全球暖化问题继续恶化,ESD要求我们重新评估我们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和方式,也让我们反思自问:为了未来,我们做了多少?
https://en.unesco.org/themes/education-sustainable-development
https://zh.unesco.org/themes/education-sustainable-development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主题:渐入佳境
上一篇文章链接:你还能活几年?/周嘉惠(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