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一直关在家里闷得发慌,老二问我,她要去打工,可不可以?
打工?其实在孩子们刚学会坐的时候我就想过让她们去打工,到商店门口扮招财猫,尤其老大小时候笑容可掬又不怕生,当招财猫应该胜任有余。主意是不错,可惜行动力跟不上,结果不了了之。
打工也不是不行,问题是要打怎么样的工呢?“派报纸。”五岁时老二曾经烦恼长大后该选择去当邮差、守卫,还是扫街?派报行业是升上二年级后的新念头。可是怎么去派报纸呢?又不会骑摩多车。“你开车载我去派,每个月我给你五十块钱。”噢?这么好!
可是我们家这里已经有人在派报纸了,怎么办?老二显然早想过这个问题:“所以,你要先去开报社。”开报社,然后让你去派报?“对!”据江湖中传说,在马来西亚如果要害人,就建议他去办报社。老二大概没听过这个说法。“妈咪可以去报社当记者。”哇!看来她是有了全盘计划!
姐姐呢?姐姐可以做什么?“不然叫姐姐在报社门口扮招财猫?”哪有人放那么大只的招财猫?阻碍交通,进出不方便。“呃……,那我再想想。”
这里要打个岔,以便说明我家孩子的金钱观念。孩子就读的学校,在行动管制之前食堂向来都在卖一种内容贫乏的汤面,一块钱一碗。这汤面也是她们金融知识的基础。在我们家里,十块钱就等同于十碗面,五十块钱则是五十碗面的意思,以此类推,非常具体。
小学时候看《知识报》,读过居里夫人的一句名言:“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老二的派报梦或许不能成真,主要得归咎她老爸我不愿开报社。不过,凭她这种创造机会的积极思维方式,看样子前途无可限量,莫非哪天我家竟然要出一个居里夫人第二?心理压力好大!听说诺贝尔奖金有一百万美金(我们不贪心,不准备像居里夫人那样一辈子得两次),哇!就算我们全家天天吃汤面,得要多少年才吃得完啊?
摄影:Lynne Oliver(澳洲)
主题:突围
上一篇文章链接:被逼改变/小猪(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