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情/廖天才(马来西亚)

朱自清的《背影》大家不会太陌生。“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留下来了”,这一段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20岁的朱自清在南京火车站时,父亲临别之前还赶紧在火车站要买橘子给他。看到父亲越过月台辛苦的样子来“献出关怀与温情”所作的努力之一幕,热泪不自禁的掉下。男子汉的泪这么轻易就掉下,倒是叫我有点震惊。朱自清这感性有余的描述,也许真的是凸显父子两从小就拥有的亲密情感。

作者如果稍微具备理性思维,看到父亲如此的辛苦,诘问公共建筑物设计师,为何不能设计出更利于弱势群体使用的公共设施,更人性化的中国也许就提前的到来。

贾平凹写父亲情就没这么多情。在《祭父》里,他细腻地书写作为教书人的父亲,在文革期间被诬陷而关进牛棚,被打得一身伤残,他如何的哭求造反派让他见一见父亲,父亲被释放后半年都不愿出门的痛苦经验,让贾平凹印象深刻难忘。平凹后来在写作上稍有名气,他父亲每次知道儿子有文章发表在报刊,就会邀朋集友喝酒庆祝,以致成了酒瘾。贾平凹曾为此而生气,自己拒绝喝酒,他爸爸才停止一段时间没喝酒。不久,他父亲患上癌症,贾平凹在外城工作,入息很少,却特地买一瓶茅台酒等父亲康复时,喝它一口来庆祝。可是,直到他父亲去世,这瓶酒始终都没开过。

贾平凹少有着墨其父亲于他小时候的情感,长大成人后,彼此才有较多的互动。父亲是文化人,在村子里德望很高,很多村人面对家庭问题都会前来找他父亲解决。他父亲脾气却也不小,往往仗着一点权威,多少也“以势压人”,还打过一个不孝其父的逆儿一个耳光,少不了得罪一些人。在贾平凹眼中,父亲是个忠厚而严厉,胆小却嫉恶如仇。如此性格,使到他吃了许多苦头,虽然帮了村民很多,村民也不觉得有什么。在贾平凹眼里,父亲低微却崇高,平凡而伟大。

蒙田则在他的《父子情》中,完全没有写到他与他父亲的互动状况,原因是他父亲早逝,他没机会从父亲的身上,体验父亲的身教。幸运的是,他母亲虽也是贵族,年轻就守寡的她,没理睬前来提亲的豪门望族,而是含辛茹苦地四处奔波照料孩子。所以,在蒙田眼里,母亲给他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教导与爱,他深感自己无论如何都回报不了。唯一的方法,就是努力做一个善良及良好品德的孩子作为对母亲的回报。

蒙田没法体验到父亲是如何的与他建立彼此关系,而他自己的两个儿子却又早逝,只有一个女儿。他说他对孩子的情感是以理智作为准则,而非一般的激情最为基础。所以,当他看到一个人以无比的激情来“关爱”初生婴儿,他会觉得是件奇怪的事。婴儿当然是可爱的,但要等到他逐渐成长,才会有一种真正合宜的感情产生和发展。他如此说:“他们若值得爱,天性和理智相互推进,那时才会以一种真正的父爱来爱他们,若他们不值得爱,我们还是以理智作为准则。”

待人处事应以理智取代激情,以中庸代替极端的思想,早在古希腊时代已经萌芽。十六世纪诞生的蒙田,把这个想法进一步巩固与提高,认为它是较为合宜的一个普世标准。但要达到这点,也不容易。国家社会先要建立给人民良好教育基础,给人民更多的自由,让人民成为善于思考的公民,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中国传统以情为重,理与法较为不足。过去的家长,多把孩子视为成人的私有物,如何教育孩子,往往凭着一己的私欲。国家有皇帝,家里可能也有“皇帝”。这个“皇帝”一个耐性不足,妻子与孩子就变成他的出气筒。若父母都同时没耐性,在一个缺乏法律监督和体罚体系不完善的社会中,孩子容易成为家暴的受害者。

传统社会强调孝道,但是对孝的定义非常含糊,容易形成由上向下索求,而非由上向下施惠。所谓“子孝父心宽”,无论父母如何在小时候严厉的对待子女,孩子长大成人后,要义无反顾的对父母尽孝道。这样的要求,里面当然缺乏了同理心。

蒙田认为,孩子是父母的“作品”,创造者对其作品才具有天生的感情。孩子是被作品,被作者往往对创作者的情感要少得多。人类与动物有某种性格的类似,在自我保护和逃避危险后,接下来的情感就是对自己的后代的关心。这仿佛是大自然为人间万物繁衍所作的嘱咐。回过头来看,孩子对父辈的爱,不是那么深也就不奇怪了。父母才是孩子索求物质与情感的对象。事实告诉我们,施惠比受惠更难。

这也难怪许多有产业财富的父亲,纵使已经到了该让已有能力管理事业的孩子,也不愿交出来让他全权管理,深怕从此以后会失去孩子对他的尊重。

一个只有掌握了财富才能获得孩子尊重的父亲,其实也是一件可悲的事。

蒙田让我们看到西方社会如何在不断的思考,父辈应该要如何理性对待孩子的同时,也要国家如何在父母年迈,毫无反抗之力之后,岁月还能活得自在和有尊严。

每个人都总有一天会变得老迈,变成弱势群体之一员。思考及推动国家去拥有更健全和更健全的法律和福利机制,保障每个弱势公民的生命与尊严了,是成熟公民的责任。

摄影:Nick Wu(台湾)

主题:儿女经

上一篇文章链接:圣诞节没有礼物/周嘉惠(马来西亚)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