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网红”这个主题,我不禁想起大概十五年前,导演贾樟柯曾在《南方周末》上写了一篇文章,对影像创作的民主化趋势大加赞扬。他认为过去的影像制作,硬件与软件设备的费用和技术门槛都非常高,所以电影创作过度依赖权力和资本的介入;而今天不一样了,老百姓手持DV甚至手机,在网上下载一个剪辑软件,就可以自己创作各种视频。当年他对这种民主化的影像创作非常乐观,认为这会打破影像创作的精英垄断,会在民间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这么多年过去了,再回头看这番乐观言论,不禁唏嘘。
的确,影像创作的便捷与网络传播的发达,打破了少数人的创作垄断。我非常喜闻乐见的是网络世界诞生了一批又一批能传授实用技能又能让人心情愉悦的“技术流网红”:他们教人烹饪,教人缝补,展示木工泥瓦工本领,或是进行技术含量很高的各种视频教学,等等。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无保留地奉献给大家各种技术本领,且这些本领往往和我们日常生活直接相关。我们如今能够轻松地找到各种生活小技巧,最大限度降低生活成本,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影像创作的民主大潮。这些网红火了自己,也惠及了全国甚至全世界人民。
但是——接下来就是一切唠叨文章中最重要的“但是”——我国的影像创作真的民主了吗?现在有很多让我们莫名其妙浪费时间的网红。他们的短视频毫无营养:或是提炼出某些网络热门事件的情绪点进行演绎,或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塞入密度极大、质量极其低劣的各种笑点包袱,或干脆连故事也不要了、直接用最能挑动网民情绪的措辞对着镜头“喊话”……这些网红不断刺激我们的多巴胺分泌,让我们毫无抵抗地消磨自己的宝贵时间,以致成为传播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且,政治和商业资本怎会放过这些能挑动情绪、让人沉沦其中无法自拔的网红群体呢!只要有点击量,权力和资本自会找上门,新的“垄断”又会形成。贾樟柯的预想在这个流量与舆论引导同飞、点赞共商业投资一色的“中国特色”网络环境中,还是太幼稚了,简直幼稚的不得了。你看连杨超越都上“学习强国”了,什么网红能红过五星红旗呢?
所以,有毛病的不是网红,而是我们国家的网络生存环境。那个“翻越高墙、连接世界”的因特网初心,至今对我们还是奢望。既然如此,“网红”的背后就必然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引导。言尽于此。成熟的创作民主化,需要的网络环境不是清朗,而是自由。
P/s:知道多一点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上一篇文章链接:分享两个我喜欢的“网红”/李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