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零后青少年的玩具/刘姥姥的孙女儿(中国)

长柄铁钩与铁环

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是滚铁环。一根头上带钩的细铁杆、一只圆铁环就是这个游戏的玩具。记得五十年代初期上初中时,滚铁环是体育课自由活动时间的内容之一。

滚铁环锻炼人平衡的能力。找准铁钩与铁环的相接点、铁环的竖立点很重要,否则铁环就会“哐啷”一声,跌倒在地。

滚铁环能锻炼人机智、避险的能力。手上的铁杆和铁杆头上的铁钩就像方向盘一样控制着铁环的方向。一旦路面不平坦,就要靠手上的力量通过铁杆让转动的铁环避开凸起的地面或凹陷的坑坑洼洼,避开前面出现的人或物。所以滚铁环同时要迅速地观察地面和周围人群等形势,及时做出方向性的反应,绕过障碍物,保持铁环的通行无阻。

滚铁环还能锻炼人的速度和耐力。你跑得快,通过手上的力量,加速铁环转动的速度,你就领先于人,你体力好,能坚持到最后,你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滚铁环,学校的操场、现在铺有红红绿绿塑胶地板的游步道是上好的场地。如果让学生们带个铁环进行长跑运动,长跑还会成为学生畏惧的运动项目吗?为什么现在的学校体育课上没有了滚铁环这个有利于心智、体魄共成长的项目?长柄铁钩与铁圈是很容易制作、价廉物美的器具?不,应该称为玩具。它是寓教于乐,每个孩子都喜欢的玩具。

近来,在风景区看到有成人手持一柄不锈钢长铁钩推着一个直径约一米的不锈钢环,估计两样共重有十斤左右。惊喜铁环回归了,但是身着土豪装,又粗又壮,失去了铁环的小巧玲珑和很多人为控制的主动性,有钱了,常常会装饰过分,失去事物最初的本色和功能。

洋片儿和糖纸儿

洋片儿,一种是指在一整版的稍硬纸板上,由线条分隔成很多长方形,上面画了一个连环故事,多为《水浒传》上的人物故事,或是《三国演义》里的故事。买回家,把长方形画片一一剪下,成为一叠一二十张的洋片儿。那是有钱的孩子拥有的。没钱的男孩儿有另一种洋片儿。收集香烟的外包装纸,然后叠成三角形的纸片,有的上面还画上自己设想的“及时雨宋江、豹子头林冲、花和尚鲁智深、黑旋风李逵”的头像,或者写上“诸葛亮、张飞、关云长、刘备、曹操、黄盖、周瑜、鲁肃”等人名。40、50、60出生的孩子,多数因为家境困难,一般都会自制这样的洋片儿。

洋片儿有两种玩法:一种是“地上拍”,看谁把谁的洋片拍得翻个个儿,就是赢家,对方就输掉了自己的洋片。一种是“墙上飘”,把洋片用手摁在墙上,然后猛地放开,让洋片飞下,谁的洋片飞得最远,谁就能任意选择别人的洋片拍,拍赢了第一张,可以拍第二张、第三张。我小时候,放假或者周末余暇,在家里跟弟妹玩的,就是用香烟包装纸叠的洋片在“墙上飘”。我家的房子不大,妈妈把地板擦得很干净。我们就坐在地板上挨个儿飘五斗柜的柜门,因为没有那么空的墙面让我们玩“墙上飘”。我能搜集到的香烟包装纸常常是皱而吧唧的,叠成三角形也不厚实坚硬,使不出力气。我的弟妹赢了我的洋片也还要嫌弃几句。

女孩子更多的喜欢玩糖纸儿。首先是搜集,搜集水果糖纸。那时,能买水果糖吃的人不多。如果能收到的礼物是什锦水果糖,那就会像过节一样高兴。我高兴的不是糖的甜,而是我会有一堆不同花样的糖纸。先用潮湿的干净布巾把糖纸擦一遍,按平,压在厚书本里。过一个星期或者十天,拿出被压平的糖纸,根据糖纸上的花纹,确定哪边是裙摆,然后把糖纸折叠成细细的长条,在五分之二处打个结,打的结是身体,身体上面折叠的短长条分剪成三份。左右两份扭成在舞蹈的两只手臂,手臂在上就在上,在下就在下,任你扭。中间的一条一折,变成披着头巾的少数民族女孩的头型。下面五分之三的长条做裙摆,是欧美十八九世纪那种古典的、裙摆内有钢圈的克里诺林裙。一个个跳舞的少女,在五斗橱面上,排列成芭蕾舞的队列,长排的、横排的、斜的、圆的……过几天换一下,是一种很有虚幻化的想象游戏,我很喜欢沉浸在这些糖纸舞蹈女孩儿的圈圈中,想象她们的舞姿,想象当时的音乐,一边编排这些糖纸女孩,一边哼哼自编她们起舞的乐曲。后来自己做了妈妈,给女儿的第一个玩具也是糖纸女孩。现在虽然已是年华垂暮,但看到漂亮的糖纸,还是首先把它折成跳舞的女孩儿。

牛皮筋和毽子

我那时候的学校,课间休息时,绝对没有要赶着做的作业。大晴天,我们就三五成群走出教室,去跳牛皮筋。首先是搜集牛皮筋,用过的一只只牛皮筋,串成一条绳,两个同学拉住,其他同学轮流跳,一边跳一边唱歌谣。歌谣有的是古诗,例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又如“百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有的是自己编的,只要押韵、郎朗上口都会唱念,如“一朵红花红又红,刘胡兰姐姐是英雄……”、“小熊猫上学校,老师讲课它睡觉……”。最常唱的是“马兰花”,内容是唱数字,没有实在意义,如“小皮球,随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四五六,四五七……”就这么一五一十地累唱上去。当然还有很多,各地传唱不一。

这个游戏,如果好好利用,可以用来语文课的学习和复习。但是随着学校作业增多,课间休息只有去洗手间的功能,而且还是跑着去、跑着回来。什么时候,牛皮筋再回到中小学校园?那时候孩子们就从作业中解放出来了。

踢毽子,踢毽子历史悠久。根据最近青岛出版社出版沈嘉荣、沈衫父女俩编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绘本《中国老游戏》记载,汉代壁画上就有踢毽子的人物画。直到现在,踢毽子仍然是学校的体育活动之一。

但今昔对比踢毽子已有两点不同:一是,那时毽子是我们很喜欢的冬季课间活动游戏,学生为取暖自发做毽子、踢毽子。现在是学校规定要完成的活动项目,有的学生甚至为此挨骂流泪。在观念上有了本质的区别。

其二,现在的毽子是买来的,塑料底圈,轻兮兮地踢不高。我们那时的毽子是自己做的。家里找出一个中间有方孔的铜板,一小块棉布。棉布叠成双层,包住铜板,沿着铜板周围缝一二圈,然后把多余的棉布剪掉。这样做成的毽子底板有一定的重量,容易踢得高,因为用布包住,踢在脚上也不会很痛。然后翻出春节宰杀公鸡时,从公鸡尾巴上拔下的长毛(那种长毛的根部是中间有孔的管子,直径在0.4毫米以上,可以插三四根漂亮的软鸡毛。拔鸡毛管子就是为了做毽子用,拔下后要小心仔细地夹在书本里,以备用)。从长鸡毛上剪下大约五六厘米长的鸡毛管子,一端1.5厘米长的管子剪成三四瓣,折一下,把它缝制在铜板中间有孔的棉布上。固定后,鸡毛管子与铜板垂直,上面就可以插上软鸡毛,毽子就做成了。

第二天,毽子拿到学校里,同学间还要互相比赛谁的毽子毛好看,谁的毽子好踢。好有一番炫耀自己的天地。

踢毽子有很多花样,可以很多人围成圆圈踢,你传给我,我传给他。可以排成两排,接力棒一样传踢,接不住的就出队,哪队留下的人多,哪队就赢。个人踢毽子,花样就更多了:有小跳(前面踢一下,然后在后背跳起来接着踢)、大跳(前面踢一下,然后转身360度,在后背跳起来接着踢);有跳脚背,就是用脚背接住毽子,再用脚背抛起接着踢、跳手肘、跳脸、跳头顶。我踢不好花样毽子,只能跟别人比数量上谁踢得多。有了孩子后,还教过他们怎么踢,现在不行了,连膝盖都弯不上来了。回忆做毽子的过程,那样专注、那样兴奋不已。如今想再做一个给儿孙,只能望洋兴叹,材料搜集不齐呀!

沙包和麻将牌

下雨天的课间休息,我们就在小小的课桌上,扔沙包或者扔麻将牌。先要做一副可以一把抓得起的五子或七子沙包。用布缝制小袋,里面装上大米或者沙子。装沙子的布袋,缝制一定要精细,不然会一边扔着玩,一边漏着沙子。

五子沙包在书桌上玩,面积有限制。所以一把撒下沙包时,不能过于用力,沙包掉下地,你就不能玩了。扔一个沙包时,要有预测能力,扔多高,有足够的时间抓起、叠放桌面的沙包;沙包叠放要有设计,沙包堆积,体积越小越好;最后要有握力,一把抓起叠放好的全部沙包,还要抓住空中落下的最后一个沙包。只要掉下一个沙包,你就得出局。

麻将牌,总体玩法与扔沙包一样。七张麻将牌,一张扔,六张叠放。直竖、横竖,颜色和花色的朝向等等,堆放款式比沙包多得多。

沙包和麻将的游戏对玩者的眼力、心力和手力都有锻炼。沙包是软的,麻将牌是硬的,所以对手力的锻炼很全面。

X  X     X

写《玩具》一文,让我回到童年、青少年时代,回忆我那时做玩具的过程。因为那时亲自动手做玩具,所以现在碰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自己完成?很少有依赖性。现在我能手工做衣服、做裙子,与小时候动手做玩具不能没有关系。

很庆幸,在写《玩具》一文时,亲友送来一本青岛出版社出版沈嘉荣、沈衫父女俩编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绘本《中国老游戏》。里面搜集了100种传统游戏,像打陀螺、放风筝、折纸、七巧板、斗草、万花筒、吹肥皂泡等等,都是我亲历亲为过的游戏,而其中的玩具,也是我亲手制作的。这些游戏、玩具对我的心智、想象、观察、动手、生活等能力的培养都有过很大、很大的帮助。好像现在学校师长和儿童教育家们忘了去继承游戏和玩具,这个重要领域的优良传统?这些游戏和玩具对孩子们的成长,影响和作用太重要了。

回归吧,传统的游戏和玩具们!

附图摘自网络。顺序为:滚铁环、糖纸儿、毽子、丢沙包

上一篇文章链接:从工具到玩具/江扬(中国)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