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虽然出身于贫困的家庭,父母也很少会买玩具给我们,但是我们儿时的玩意儿,却可谓是数之不尽。我们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传统玩意儿都是自制或自创的。信手拈来的就有木陀螺、玩具木枪、风筝、竹子做成的“波波筒”、橡胶果、橡皮筋跳绳、香枝、打架鱼…… 当我向家中的孩子们细诉这些有趣的童玩时,他们的眼睛可是瞬间发亮,羡慕不已。儿子更是感叹他应该早生四十年,好和我们一起玩个痛快。
当然,儿时的玩意儿,不只是小弟的快乐泉源,更是我当年的经济来源。当中的风筝、“豹虎”(一种会打架的蜘蛛)、打架鱼、孔雀鱼、树叶书签等也让我赚了些零用钱。各位,自七岁起,小弟就已自制风筝来卖,现在想起来,真是不可思议(当年五分钱一个风筝,还真有乡下的孩子跟我买)。
各位看官,今天就让我们谈谈到底小弟从风筝(我们乡下称之为‘纸鸢zhǐ yuan’)领悟到什么道理。首先,我们必须用正确的材料来制造风筝。小弟所用的是自削的竹枝及厂家丢弃的白报纸。由于上山砍竹很费时,当年许多小孩都随意用椰叶骨来做他们的风筝。椰叶骨虽然方便(当年家家户户都会有一把椰骨扫帚),但是它底粗而末端细,而且也缺乏韧性,所以做出的风筝都容易弯曲和飞不高。另外有一些孩子则为了美观,会在风筝画上他们喜欢的图案,也涂了厚厚的水彩;这样的风筝则会不平衡,飞到一定的高处,就会“打筋斗”向下转。因此,材料的选用得当,决定了风筝的飞行质量,所有的制造过程,更是“过犹不及”!这可不是我们人生办事的准绳吗?
其次,要让风筝飞起来,我们得给它穿上一根引线。那根引线的绑法好坏,决定了风筝是否能起飞。有些孩子不懂当中的绑法,不停地用同一种错误手法,却期望他们的风筝总有一次能奇迹般地飞起来。从小,我就知道要成功,必须循着事情的真理,通过不同的尝试来达到。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也曾说过:“要用同一种方法来解决不同的问题,是不可行的。”
放风筝的时候,许多人喜欢吩咐另一个人扶住风筝,自己则放线站在远处等风儿来。风起时,他们就开始跑,借助绷紧的绳子把风筝拉上去。就在此时,有些人因为害怕风筝往下掉而不敢放更长的线。他们不知风筝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会有更多的气流推风筝向上升。结果,在微风徐徐吹的当儿,他们的风筝都放不起。许多人在创业的初期,不也是畏首畏尾,不敢放手一搏。试问哪里会常常出现经济大好的情况呢?(犹如地面上的狂风大作情形,而且狂风一起后,一般伴随而来的都是下大雨)结果,他们大部分都会创业失败。
在风筝高飞的当儿,有一些顽皮的孩童会尝试用他们自制的“玻璃粉绳”来割断你的风筝绳。如果你紧紧地握住绳儿,想要与他们拼一拼,后果都是你的风筝断线飘走了。其实,只要我们放一段绳,让风筝绳不紧绷,然后走开,那些顽皮的孩童是不会得逞的。这就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真实写照啊!
长大以后,我还从一本书中得知放风筝式的育儿方法。当风筝高飞时,你一直紧握绳线,风筝就会一直向上飞,直到一个几乎垂直的高度,它就会“翻筋斗”似地飞快向下转。这个时候,你还不放线,那么风筝的下场就会直冲到地而撞烂头的部分或横挂树上。养育孩子时,我们也得适时地收绳、放绳。一味地逼孩子学十八般武艺而没有喘息的机会,恐怕只会把他们逼疯。况且,今天资讯爆炸的情况,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方法已不适合。我们得让孩子们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及训练他们如何去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各位,请问您有多久没陪伴孩子玩游戏了呢?或许他们会像小弟一样,从传统的玩意儿中体会到许多人生道理呢?
附图说明:
《放风筝》铃木春信作,1766年。摘自《维基百科》(英文版)
上一篇文章链接:漂洋过海的座头鲸/座头鲸(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