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清楚现在小孩的功利习性是天生的,还是后天被培养而成的?如果能够归纳出一个结论,或可以成为性善或性恶的佐证。让我想这么多的原因,源于孩子学校的棒棒卡制度。棒棒卡的目的是奖励表现良好的学生,老师可以因为听写满分、代表班级比赛得奖等等原因颁发棒棒卡,学生收集的棒棒卡可以到贩卖部去换奖品,譬如一张棒棒卡可换一支铅笔,五十张可换精美铅笔盒一个之类。棒棒卡只在颁发当年有效,不得逐年累积。
棒棒卡是否起到鼓励学生们“争做雷锋”的作用还有待商榷,但毫无疑问棒棒卡在每个学生心目中都有一席之地。
老二是个糊涂虫,不管事前怎么给她复习,在学校的听写她总是有本事这里少写一画,那里多一个字母,再不然就是该出头的地方不出头,不该出头的地方却猛出头。为了协助驱赶她脑袋里的糊涂虫,最近隆重推出“爸爸卡”,在学校任何语文的听写得满分就可以回家领一张爸爸卡。老二大喜,连续在国文和华文听写中成功拿满分,英文听写则把pizza写成piza,与爸爸卡擦身而过。
糊涂归糊涂,老二并不傻。她早就查询过了,爸爸卡可以兑换什么奖品?这个倒还没想好,先收集再说,奖励容后再议,反正包君满意。老大恰好有一个满分听写,顺手也领了一张爸爸卡。这个人生平无大志,只求换一碗ABC冰凉快一下就满意了;她七岁时喝过半碗ABC冰,念念不忘至今。我们家并不流行吃零食、甜品,老大甚至从小不吃巧克力,少见吧?两岁生日时买了个巧克力蛋糕给她,她很开心地切蛋糕分给大家,还连说“你们吃!你们吃!”,自己却一口也不吃。
后来,老二要求我帮忙洗水壶,事后她决定发行自己画上星星的精美“恺恺卡”作为回报,并且煽动姐姐也跟进。看来这家伙近期的志向就是打算收集各种奖励卡。妈咪可不来这一套,几年前就落实以画星星奖励良好行为的方案,而她们从小辛辛苦苦收集了大半张纸密密麻麻的星星,却从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就纯收集,真是好骗!正中吝啬成性的妈咪下怀,啊!不!应该说节俭成性才对。
学校老师也不是吃饱撑着,一星期只给一次听写,三科语文的听写就算全部满分,顶多一星期只能收集到三张爸爸卡,太少了!老二灵机一动,随即推出个性配套,讲一个笑话换一张爸爸卡!
这个配套本身就够搞笑了。来!奖一张爸爸卡!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上一篇文章链接:我们的潮流都会变成过去/陈保伶(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