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不觉得自己的家庭很完美,并且时常盼望着长大,可以早点脱离家,奔向遥远的远方,不再听爸妈的唠叨,不再见奶奶和妈妈的婆媳矛盾。甚至在高中时候,动笔写过一个小说,忘记名字了,只记得那时候自己打算用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以奶奶和妈妈,以及家里的亲戚为样本,写一写他们的生活,困局,甜蜜的时刻,和难以挣脱的苦难。但时间太久远,不记得名字和具体内容了。
那时候爸爸,对我来说,是最爱我的人。在念大学之前,爸爸出远门回家之前会先去学校看我,从来没让我发愁钱的事情,即使他有时候很困难。小时候教我写字,大一点就反复教导,努力学习考上大学脱离农村。因为他小时候成绩很好,但爷爷没钱给他念书。那时候,只觉得爸爸既爱我,又唠叨,天天就那一套话,翻来覆去说。
妈妈整天沉浸在家里的鸡毛蒜皮上。弟弟小时候晚上白天睡颠倒,半夜经常不睡觉,白天又呼呼大睡,把妈妈煎熬的严重睡眠不足,所以有段时间脾气就很大。她的脾气并不让我害怕,只觉得烦。
爸妈还有一点让我想逃离,是小事上的控制欲。他们自己没感觉到,但我的体验并不算很棒。生活中的小事情,爸妈都要做约束,这不许吃,那不许去。可以理解为他们担心孩子,也可以理解为以他们的角度来约束孩子的行为。但在大的事情上,他们还是比较尊重我们意见的,可能这个事情超出他们能力范围。
长大了,真的去了很远的外地。却又无比的眷恋起家乡和父母。
因为发现,当我碰到困难时,总会想起,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的家乡,就不算难处。家里有爸妈有很多亲人,能帮你解决这些问题。偏偏一个人在外地,在陌生人社会,显得格外的艰难。比如我有了孩子,需要人帮忙带大。如果在老家,爸妈可以帮忙,奶奶可以帮忙,他们都没时间时,叔叔阿姨姑姑姨姨姐姐哥哥们都可以短暂帮忙,但在外地,没有人可以。
是的,我在现在居住的城市很久了,哪怕已经迁移户口到这里,我还是会觉得这是外地。因为我的大家庭还在老家,我的父母还在老家。这里的家庭只有我的老公和女儿。
从小到大,当我碰到困难时,爸妈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我为难,到现在也是。他们总觉得自己的时间主要是儿女的,其次才是自己的。一个大家庭一代代的走到现在,除了个别父母,大部分父母都是这样过来的。
我不知道以后的我会怎么样,可能不至于像我父母那样,只为子女,没有自己。但目测,在任何时候,我女儿有需要,我都会第一时间支持。我希望女儿会像是我对父母的感情一样,在不开心和碰到难处时,会选择回家寻求帮助,回家寻求安慰,想到家,就觉得温暖,会立马满血复活,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摄影:Clement(马来西亚)
上一篇文章链接:平淡的一天/宫天闹(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