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編輯软件之际,去划了划手机主页,今天的最高温是下午三点,卅摄氏度;现在十二点则是廿八,刚好适合午睡片刻。
这样的气温下谈论“温暖”,是不是恰到好处呢?翻古书找答案应该是无济于事的,冰点到沸点一百刻度1742年才由瑞典人安德斯·摄尔修斯提出,而且当时是和后来的通用刻度倒反,从1744年反转后直到1954年才由十届国际计量大会命名为摄氏度。在此之间,1724年德国科学家华伦海特提出的华氏度(Fahrenheit,°F)是较为通行的标准。这当然不能说古人不懂得测量温度,只不过要凭古书里的各种客观条件指出是相当于今天的多少度,恐怕精准度相当有限。
于是,相对来说,就容易有过去的温度不绝对的错觉。
查资料,2019年5月20日才重新以波兹曼常数定义绝对零度(0K),如果今年高校物理考题要求定义不知道用之前的水的三相点还是不是可以给分?当然知情识趣的老师们要嘛早就会规避这种考题,再不然也会有皆大欢喜的方案,断不会如此冷冰冰地就推翻了科学精神。
说那些硬科学相信也是于风华雪月悲春伤秋而言相当无趣的,不如说说切身感受。比如习惯了一个地方的气候,一下子转变是难以适应的吧?
不好说呢。比如太空站要如何保持太空人的生活条件得以满足,是远远超过单取温度为考虑对象的。当然,知道肉体能够承受的最高温的限度还是有必要的。这当然也超出了所谓温暖的限度了。名副其实的热死人。
好吧,大煞风景了一顿,还是和风细雨吧。午睡乍醒的幸福满满,对赶时间找吃的上班族是很奢侈的吧?也不一定,懂得调节的人总会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度量。
那是热天里的空调冷气,还是冷天里的空调热气,就很难放在露天的环境下说了。愿天下人都有适当的气候,再不济也要有能抵抗稍微偏离宜人气候的体格。
这样说,是冷漠还是温暖?由你决定吧。反正,我觉得去查现在的温度,其实也改变不了切身的感官反应。
摄影:Nick Wu(台湾)
主题:温暖
上一篇文章链接:不一定是温暖/何奚(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