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伊朗朋友从墨尔本打电话来,问:“你知道战争是怎么的一个状况吗?”
在马来西亚活了将近一甲子,除了小时候感觉到的513紧张气氛,其余岁月风平浪静,好吃好住,难以设想一个国家处于战争时候会怎生一个状况。
“蛮像现在这种状况:封国,行动受限。现在还好,至少你晚上还有灯光照明。”他在听筒如此回答。
伊朗从古至今,战乱连绵。在近代历史,两伊战争就打了8年,平民百姓无辜被牺牲不说,那八年是如何过是一个问号,但是他们捱了过来。
病毒来袭,普通老百姓的我们只要听话,待在家不出门,做好防御措施,把被感染的风险降至最低,保命的机会还是蛮高的。这疫情在未来的发展,是否会由小灾难延伸成为大灾难虽然还是一个未知数,但眼前的状况,还不至于需要太过担忧或杞人忧天。
话虽如此,二月中我在沙巴仙本那背包客旅馆下榻,就碰到一位年轻人,他说被迫拿无薪假期,只好飞回砂拉越家乡吃老米。失业潮早在二月初上演。
沙巴早在今年一月尾关闭由中国武汉直接来的航机,不久也全面关闭所有由中国飞来的航班。 仙本那的酒店、餐饮业、旅游社顿时不见了80%的生意量。少了如此巨大的生意量,精明务实的老板,纷纷解除貌似“无所事事”的员工。可能有一半的员工就这样无端端失业了。
惨的是,有许多无国籍的巴瑶族小孩,挽着一个小篮子冲向旅客,期望能将手中的海鲜成功兜售,换回一点现金给父母亲购买生活用品。旅客那么少,兜售的孩子那么多,成功率可想而知。
马来西亚实行行动限制令之后,这些世代居住在海上的无国籍族群,不能将捉到的海产拿上岸卖,就无法有现金购买到生活必需品,他们的生活状况将会如何,实在是一个大问号。
在我们的城市,也有一群人因种种原因,被迫或自愿的逃离自己的祖国,选择成为难民而落足马来西亚。他们平时就靠打杂或凭自己拥有的特定技术找到一份临时的工作过活。如今的限制令,马上令他们失去工作,顿时失去入息。在完全没办法获得政府的援助之下,唯一能让他们存活下来的,就是马来西亚平民百姓或非政府组织的援助。
疫情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现在陷入水深火热状况的人不会短时间内脱离苦海,未来岁月应该会有更多人被推向艰难的局面。
不管你是国民还是非国民,一个国家里的每一个个体都应该被视为共同体。任何人有困难,共同体的每一位有能力的成员都要出手相助。国家里的任何公民有难,我们都应该出手相助,即便是非公民,在这艰难时刻,在人道到也应该得到有能力的公民的帮助。
现在及未来的日子,人人都要发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助精神来共度时艰,否则大家的未来就太不乐观了。
理想的国家,就是大难来临时,大家同舟共济。
这样的梦想,在现在的时刻,已经不能再被视为奢侈。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