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18号)开始马来西亚将实施“行动管制令”以对抗冠状病毒,直到3月31号为止。3月31号疫情就会过去吗?我怀疑。那应该只是一个检验绩效的休息点,然后看看到时候的情况再决定后续行动。
“行动管制”是什么玩意?首相宣布后大家都一头雾水,不过经过一整天的沉淀后,大致算是明白了。行动管制虽然没封城的手段那么严厉,不过说穿了都是让大家没事待在家里的意思。行动管制保留了一部分考验人民自律的空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缺口,还不如直接采用法律硬性规定;如今真不是玩考验游戏的最佳时机,除非政府低估了疫情的严重性。我平时的工作是四处到工厂作定期安全检查,而其中就有许多工厂并不打算在这期间停工。理由也很简单,停工了没收入,这么多工人的薪水谁来付?商人何止重利轻别离?很多时候也轻人命,轻道德,轻道义。跟商人谈自律?还不如跟政客谈诚实呢!口罩缺货的问题也需要仔细调查,别把它视为“自然现象”似的;这中间不是厂家就是代理商在玩花样,企图趁机赚一笔灾难财,理应不会很难查出原因。
3月17号已经有两个确诊病人过世,可是还有人拿出数据来说明冠状病毒其实没什么,死亡率才介于2%到3%之间,比流感差远了,何足挂齿?我不是很理解,为什么有人愿意把自己或家人朋友仅仅当成是一个冷冰冰的数据?以前看过一个忘了是欧洲什么国家的公益广告,广告中请了几位司机来问同一道问题:你能够接受的车祸死亡人数是多少?有人答X个,有人答Y个,不一而足。然后主持人把藏在一幅幕后面的司机家人一一请出,接着再重复同一个问题,结果司机们都感受到人命不仅仅是数字,给予的答案不约而同都改成了“零”。
在这里呼吁至今还拿着数据说话的朋友,千万别把自己、家人、朋友当成数据。数据是不幸得了病后自我安慰用的,不是让你把疫情不当一回事的挡箭牌啊!
导致此次瘟疫的冠状病毒是个新病毒,没人完全清楚它的路数。原本认为冠状病毒怕高温,所以不会在马来西亚这种热带国家蔓延。结果,大家都不当一回事,上千人上万人的各种宗教活动接二连三的举行,直接导致如今累积了绝大多数是在本土感染的673个确诊病人,死亡2人。这,还不足够证明病毒是完全可以适应马来西亚的天气吗?
疫情随后的发展会是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但如果不希望疫情继续恶化,政府、人民都该马上改变态度慎重看待问题。我们应该做,也做得到的事包括:(1)禁止口罩出口,(2)多洗手,(3)戴口罩(买得到的话),(4)不去人多的地方。
至于管制期间窝在家里该做什么?这就得自己动动脑筋来计划了。譬如我个人就准备跟几位朋友搞一个隔离读书会,然后做一些肥皂、洗手液送朋友,再来就是帮女儿准备考试,够忙的了。
末了,希望大家照顾好自己,也互相照顾。(周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