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搬家,那是一个断舍离的过程,是人生必须要学习最重要的事。
从懂事开始,每一年都必须参与家里的大扫除。母亲是个极节俭的人,对手边的每一件物品都无法断舍离,每一样东西对她来说都是“留着,以后会用得到”。所谓的大扫除,只是把旧物拿出来,擦拭尘封一年的污秽,然后让它回归相同的位置。一个家,如果居住了十年以上,物品只会堆积如山,空间越来越少,人和一堆旧物生活在一起,渐渐就会失去活力。
大学期间,每年都要搬宿舍,痛定思痛,想起老家那些快要碰到天花板的那一堆好似有用其实又没什么用的东西,我从大学就开始培养良好的习惯:有用的留着,没用的丢弃。每逢暑假,我就会开始整理、归类、收纳,最后把没用到的丢弃。听起来似乎很浪费,但是把东西留着不用,其实也是另外一种浪费。毕业那年,我只把课本和心爱的小说分箱寄回家,剩下的日常物品,像电扇、储物箱、洗衣桶之类的都送给学弟;贵重的电脑就卖了换现金;冬衣送也没人要,都拿去回收,希望有需要的人用得着。回家的行李,跟当时离家的时候差不多,没多了什么,好像也没少了什么。
曾经有位中学校长在演讲的时候说:东西如果放在储藏室三年以上没有碰过,基本上一辈子也不会再用了,可以丢弃。我搬家的时候,就秉持着这种精神在整理。电视机买回来都挂在墙上,底座全新却毫无用武之地,不丢占位置,拿去当破铜烂铁卖,还能换几个钱。购物袋很精美,但放着没用,再精美也是无奈啊!存放了几年也开始泛黄了,就当作纸张回收吧!还有珍藏了十年的中国思想史笔记,十年来别说翻开来看,连碰都没碰过,未来十年,应该也是同样的命运,留着也只是怀念,就来一次狠狠的断舍离,全拿去回收了!
搬家的时候,最让我头痛的就是书,种类繁多、大小不一、又厚又重,丢掉可惜,不丢真的为难自己。大学用的课本我一直留着,想说哪一天闲着无聊,还可以翻一翻唐诗宋词,读一读史记文学史。求学期间零用钱不多,买每一本书都经过深思熟虑,确定自己真的很喜欢才会带回家,对每一本书,都非常珍惜。最近一次搬家,我忍痛卖出了六十本曾经爱不释手小说散文,它们都跟着我漂洋过海,搭飞机搭火车搭船,一直被我珍而重之的留在身边二十年。卖出前,因为不舍得,我又仔细的把每一本书重读一遍。读了一半后,突然发现再也不是那个味道了。我不再是那个二十年前的我了、不再是那个想法、不再有那种感受。原来这些被我珍藏了二十年的书,已经没有了生命,像一堆废纸瑟缩在书柜的一角,年复一年地矇上尘埃,失去了原本传播知识的初衷。我挚爱的书本,它们最后魂归某中学华文学会的图书馆,只要想到还有人会拿起这本书翻看阅读,我就老怀安慰。这大概就是它们最后的归属,也是我觉得最好的决定。
从西搬到东,再从北搬到南,搬家的次数之多,连我自己都记不清楚了。每一次搬家,都是全新的一页,何不把过去丢弃?如此,才能迈入下一段旅程。
摄影:宝棋(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