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这本书吗?二战结束后,中国中央政府收复被日本人占领了十四年的东北。东北人民一开始很高兴见到中央军队的进驻,但很快就高兴不起来,他们发现这些南方人看不起东北人!根据书上所述,在一次联欢晚会,有个军官的女儿背了一段话上台演讲,开头是这样的:“我们国民党人抗战八年,救了你们这些亡国奴……。”这是发生在1945年的往事。
如今2019年,中国早就换了主人,情况不一样了吧?也对,也不对。有机会不妨问问不是来自东北的中国老人,听听他们怎么说东北人?答案可能还是:“亡国奴”。
贺知章是唐朝状元,曾经在首都长安当官超过五十年,最终以八十六高龄告老还乡(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的‘何监’指的就是他)。回到老家越州永兴(今天的浙江杭州机场那一带),满腹感触,于是写下一首让今天小学生背得不亦乐乎的《回乡偶书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如果当时有儿童向他叫嚣:滚回你的长安去!《回乡偶书》恐怕就不会那么适合小学生读了。
久别团聚,如果感受到的是热烈的欢迎之情,那是再美满不过。如果“江山依旧人事已非,只剩古月照今尘”,只有几个好奇的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其实,那也不会太令人感觉失落,毕竟分离几十年,这种场面的出现说得上符合情理。最让人受不了的情况,自然要数“我们救了你们这些亡国奴”的救世主态度了。你不得不怀疑,费了这么多功夫,抱着那么大的期望,原来当个亡国奴似乎不见得比日夜面对救世主滋味更糟糕,莫非是自己当初的想法完全错了?
甲午战争后,满清王朝将香港租借给英国99年,终于在1997年期满回归中国。在97大限之前,许多香港人想尽办法移民。当时的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在1984年提出对香港的未来方针:“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现有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97之后,香港人从移居海外到重新回归香港,说明他们心理的疑虑逐渐消除。
再之后,互联网时代开始。互联网上有的是说“真心话”的机会,香港网民很快就发现他们在别人眼中原来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亡国奴”而已。于是,猜忌、不满开始萌芽。
提供五十年的磨合期是非常有见地的务实政策,可惜有智慧、有远见的后人太少,导致这好好的一场世纪团圆开始变味了。
注:本文不接受留言,请把文章转发到自己的墙再留言。谢谢!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