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行“人格教育”的迫切愿望》/王樟松(中国)


获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全美最佳教师奖”而被誉为“美国最牛的小学教师”雷夫·艾斯里斯曾在杭州崇文实验学校上了一堂公开课并现身说法。雷夫认为“品格远比学习成绩重要,正直得体远比考试得高分重要。塑造人格才是教育终极的追求,也该是教师职业的真正含义。”

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当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蔡先生就把“健全人格”作为学校的教育目的。他认为“健全人格”教育事关国家兴亡,并把它提高到爱国的高度:“盖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造成健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

近代首著《中国哲学史》的北京大学教授冯友兰先生认为:“一个人的‘气象’,昔日可称之为‘气概’、‘风度’、‘气度’,以现在话来说,就是‘人格’、‘人格美’。”他还用“价值”来诠释“人格”:“一个人,与其在客观方面底成就之外,其一举一动、声容笑貌,亦可表现一种价值,此种表现是其人格的表现。”

当今人格教育的欠缺迫切需要引起我们每个人的重视。诚如蔡元培先生指出:学校的人格教育关乎国家隆盛衰亡。当今不少的社会弊病已经在向人们敲起警钟。作为一个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的教师,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在几十年的教育教学教研中,越来越迫切地心生一个愿望——从幼儿开始,在家庭、在学校都必须设置“人格教育”。尤其是学校,“人格教育”应重于知识教育。

纵观上下几千年的传统教育文化,根据现在社会现状的实际需要,个人认为“人格教育”应有“人格八守”。“守”为“操守”之义,即指由心而生,并平素所执行、坚持的志行品德。他们的具体内容为:
孝:孝敬双亲、感恩父母。言顺不逆,赡养终老。
仁:爱国家、爱人民、爱集体、爱自然。
义:仗义勇为、仗义助人、仗义扶弱。
善:礼仪待人、与人为善,设身处地,热心公益。
智:善动脑、善创举;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信:言必真实、行必守信,信守诺言,遵循规矩。
廉:公私分明,不贪小利;节俭养廉、廉洁奉公。
恕:不计较,不怨恼,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这“八守”以“三纲五常”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素材,遵从毛主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扬弃”思想审视,凡精华则存之扬之,若糟粕则摈之弃之。其建构包括“扬、弃、增”三个方面。

(一) 扬
传统“五常”中的“仁、义、礼、智、信”在现代社会仍有强劲的正能量,更有迫切的需要,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当存之、扬之。

如“智”,即“智慧”。以文化论,中国固然算文明古国,但是根据当今世界国力的竞争关键在创新能力的竞争,故“智”的内涵纳入“创新、发展”以制传统的“守旧”之弊。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智”不是单纯的考试得高分,因为“智慧”含有品德成分,没有道德的“智”是狭隘的,不少见成绩卓然的中学生大学身,甚至博士生,接受不了一句批评或其他一点不顺心的原因就跳楼自杀。没有道德的“智慧”甚至是邪恶的,如某校的高一学生,论成绩是班里名列前茅,然而竟忍心弑母。这样学到的“智”又有何用?

(二)弃
传统“五常德”中的“礼”,单从字面上理解是尊重人,讲礼貌的意思,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礼仪。但是在“五常德”中它的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等级封建伦理,轮贵贱,侵害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当今时代精神格格不入,乃是封建文化糟粕,应该去之、弃之,二赋予崭新的内容。

(三)增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变化。根据现实的需要,除“孝、仁、义、智”以为,还需增加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善、信、廉、恕”。孝顺、善良、诚信、廉洁、宽恕都是人的素质所在。

孝是人性之根本,“百善孝为先”,感恩天地,感恩父母是人的根本,所以排列为“八守”之首。常听到有人为了发泄自己心中不快,为了报复就肆无忌惮地杀戮无辜,心中没有丝毫善性;常听到有商人为了多赚一点钱,明目张胆地在蔬菜、水果上抛洒有毒的药水;一批一批的腐败分子,无论是本来就贪,还是进了官场才贪,都因为没有节俭之心、廉洁之行。最后增加“恕”,因为恕道是家庭、单位、社会和谐团结的根本。对个人来说,一个善于宽恕、包容的人,心旷人和,于己于人,只利无害

所有大大小小、上上下下的教育机构都应该明确,教学生做人,做一个怎么样的人的“人格教育”是当代教育不容回避和轻视的问题,是当代教育既是教育的启蒙目标,也是教育的终极追求。教育应该把人格的培养和发展壮大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