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听见在电视剧中自认是粗人的爸爸反驳道:“我说话很大声,但不表示没礼貌!”说话声量大?这让我想起在中国留学期间,若在公众场合听见大声谈话的人,十之八九是中国(北方)人,他们是故意大声的吗?当然不,只是习惯使然。反之,轻声细语但满口脏话也不见得得体,只不过听见的人少所以影响不大。因此,声量大小似乎跟个人语音语言习惯较有关系,而非礼貌与否的准则。相比之下,马来西亚人要是在一班台湾人旁谈话可能会被标识为聒噪的人群。
不只是谈话声量,生活上我们也可能因彼此文化习俗相异而引起误会。话说有两位留学生,一位A国人,一位B国人是室友。有一天,他们吵架了,起因是一首嘻哈歌曲,A国人觉得这首歌歌词很有意思,所以用手机播放大声想向B国人分享,但是心情欠佳的B国人却认为很吵,所以极不耐烦地叫A国人关掉。又有一天,他们再次吵架,这回却是一首古典歌曲,B国人因不想打扰A国人,所以戴着耳机听歌,但A国人却认为B国人很自私,啬于分享。
也许我们会以为基本的礼貌应该全球通用的,但是有时会有例外。韩国男偶像团体B1A4在马来西亚举办粉丝见面会时,因在游戏环节与几位女穆斯林粉丝“吻额头”、“从背后拥抱”等肢体接触,事后却被指“非礼”行为。这下可真难为大家,一方面能与自己偶像近距离接触当然是美事一桩,但基于穆斯林(陌生)男女授受不亲,那以后只好在网上、电视上遥望对方较为适宜。换言之,我们“假定”的礼貌准则因时、地、人不一还真要弹性处理,否则让自己干纳闷,没趣!
P/s. 一篇迟到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