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 李名冠

240915 ckh 32 (1024x684)
值此国事蜩螗、人心纷乱之际谈“礼”,徒添几许嘘唏。

个人认为,“礼貌”是指外在的行为表现,而“礼”则是发自内心的先验道德。龚鹏程先生指出“礼有两种”:“一就是这种能使人达到生命和谐状态的真正的礼,另一种则是一般世儒所胶执坚守的那种纯然外在的名义器数之礼。”(《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外在的礼仪可以让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教养,然而,真正的贯彻礼的精神,或者自觉地遵守礼仪,都是属于内化而真挚本色的。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指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认为,由德到礼,愈演愈失其真,离道越来越远,礼的出现说明了人性由淳朴诚厚趋于浇薄的事实。循着这“道、德、仁、义、礼”的推衍路线,我们发现,后世迂儒将“义”与“礼”视为由外到内的行为要求,逐渐变成僵化而且不能因时而变的外在框框。

我们若回溯儒家本源来寻思,孟子的“四端说”指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仁义礼智皆发自人的本心。“礼”是人们自然、自愿遵守的规范,切切不是外在的要求。世易时移,任何外在律令式的规范,任何纯然外在的名义器数之礼,都容易变成僵化而桎梏人心的樊笼,贻害匪浅。

“克己复礼”,是把“礼”原初的精神显现出来。礼是发自人心深处的、本体化的,礼既是良心、天命、中庸,也是千变万化活活泼泼的理,我们不可“滞于典要”,借助外在僵化的律令式的“礼”来规范人们的生活。所谓“复礼”的意义就是恢复我们自身的性体仁德,自发自觉地去遵循合义、合宜的礼,并非在我们自身之外另外寻求一些未经思考的、不合事宜的道德条规去遵守。

《论语•阳货》中宰我和孔子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若从这段对话中提炼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安”。孔子明确地指出“今女安,则为之”。一个“安”字,蕴涵无限玄义,我们不能断章取义。所谓自觉地遵守礼仪,并不是斤斤于形式或外在规定的“模式”,没有所谓的“真礼”或“假礼”。

现代一些课堂所谓的“道德教育”,只会依样画葫芦,把“礼”说成外在的,更不懂得分析礼的内化性。相同的情况,当前一些流行的名词,例如民主、自由、爱、尊重等等,往往被蛮横地加上“真”字为前缀,自诩为“真”,用以衬出对方为“假”。这是明显简化二分法最爱玩弄的伎俩,这更是严重亵渎并曲解了人文思维的纯洁性。

当然,任何预设了政治立场的论述与批判(甚至是谩骂),其实都是精明政客操弄下的傀儡习性的展现。最可怕的,当一个社会绝大部分的“难调之口”其实都是预设了政治立场的,我们隐隐看到人文思维的墓碑在伫立着。

(摄影:周嘉惠)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